第618章 魏王(1/2)
如同曹冲之死,曹操无心追究,拔起萝卜带着泥,本就已是多事之秋,牵连太广,再掀起血雨腥风,不仅人人自危,自己也会深陷其中。不追究不代表曹操就会任由事态的发展,曹操已经可以断定,各种传言的根源无非就是自己的接班人问题。/p
曹操身为魏公、冀州牧、丞相。封地在魏,然而魏地在周仓手中,冀州也在周仓手中,再称魏公和冀州牧已不合时宜。孙权、周仓称公,曹操自然要高出他一头,于是在董昭的建议下,群臣开始准备上表请封曹操为王。明面上的理由很充分,平靖西北羌人作乱,建雍州和两州,有功于社稷。至于冀州和青州在周仓手中,依旧还是大汉疆土不是?这不能算作是曹操丢失疆土。/p
曹操为王,按礼制就要册立世子,到时谁是继承人将水落石出。为王,就要有新的封地,封地也就是大本营和根基所在。以此推之,封地的所在将会影响到世子产生。西都长安、东都雒阳是不可能作为封地的,那与造反无异,将封地改为何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p
曹操称魏公,发家之地陈留属战国时魏地,封地魏郡,治所邺都亦是魏国重地,现在虽然魏郡被周仓夺得,但魏都梁国仍在曹操手中,故此曹操仍可称魏王,封地可为梁国、陈留、陈郡和老家谯郡,恢复曹操的兖州牧。都城可在梁国的商丘或者陈郡的陈县,距离许都比较近。/p
杨修给曹植送信,建议将关中三辅作为曹操的封地,称秦王,改任雍州牧。杨修身在长安,有能力和条件安排自己人任职,杨氏又是弘农大族,人脉、根基雄厚,当然想趁此机会将曹操的封地落在关中。而曹操出任雍州牧,钟繇就可出任兖州刺史,顺便把司马朗的兖州刺史也夺了去。/p
司马孚按照司马懿的交待将家小从河内迁至长安,司马懿千算万算没算到曹操会把杨修留在长安,司马一族饱受排挤、几乎处处受制,迫不得已又迁至雒阳,司马懿意图在关中发展势力的图谋破灭。/p
陈群与董昭的想法大致略同;吴质则给曹丕来信,封地为何出曹操自有定论,曹丕参与过多反为不美,但坚决不能将关中作为封地,曹丕在关中几乎没有什么势力,将极其不利。司马懿的态度比吴质更为彻底,哪怕曹操选中关中也要坚决支持。/p
于是董昭、刘晔、华歆等主张曹操称魏王,建安五子们主张称秦王。曹操犹豫不决,将荀攸、贾诩叫到一起商议。/p
荀攸犹豫再三:“主公只是暂时失去魏郡,只要休整一年半载就可重新夺回。此外,周、孙、刘三家都在观望,此时称王未免给三家留下口实……”/p
刘邦夺取天下后曾立下训条:非刘氏不得封王。这时候曹操称王,三家必然以此为借口形成反曹联盟,名正言顺的鼓动天下与曹操为敌。荀攸的担心虽然有理,曹操心中十二分不满,又转向问贾诩:“文和之意呢?”/p
“明公有大功于汉室,非王爵不能彰显明公之功绩。高祖言异姓不能封王那是因天下已定,不合现今,明公匡扶汉室于危难,有大功于社稷,没有明公又不知几人会称王,故我以为明公晋王位既和天时也顺民意。”/p
一堆废话,曹操关注的重点不在这里。“那文和以为在何处建国为宜?”/p
“除东西两都和许都,何处不可?”/p
“那文和以为关中和陈地何处为佳?”曹操锲而不舍的追问。/p
“关中险要,陈地富庶各有利处。”贾诩又是一句模棱两可的/p
“关中南通巴蜀,陈地南通荆襄,东连吴越,具是要紧之地。”/p
曹操何尝不知道这些,换言之,关中现在更加稳定无兵戈之忧,陈地就面临南面关羽,东北周仓,东南孙权夹,但是越是这样就发紧要,就看曹操如何取舍。/p
看一眼荀攸,荀攸沉默不语。曹操冷笑一声:“我曹孟德自出兵以来何等阵仗没见过,当初只有数千人而无寸土尚能赚出现在的基业,又何惧周仓、孙权与刘备?我意已决,在陈地建国!”/p
荀攸心中暗叹,主公啊你如此睿智之人,怎么此时犯糊涂呢?/p
建安二十年十二月,董昭等人上表奏请曹操为魏王,在陈地建国。天子刘协不住冷笑,好啊,朕就封你为魏王,看你能做得了几时?刘协下诏晋曹操为王,华歆等人劝曹操推辞不受,刘协连续三次下诏,曹操半推半就在建安二十一年正月正式称王,将国都设在陈县。至于兖州牧,曹操压根就没有这个打算,自己最初就是兖州牧,取下河北之后改为冀州牧,现在再改回兖州牧,情何以堪,好马还不吃回头草。于是,曹操仍然保留着冀州牧的名义,实职为丞相,爵位为魏王。/p
曹操不听劝告,荀攸思念起叔父荀彧,荀彧当初劝曹操不晋魏公,今日轮到自己劝曹操不称王。再想想当年,曹操言听计从,现在却逐渐疏远。这些还在其次,曹操手下五大谋士已失其三,贾逵、王朗、崔琰、王昶等人被害;曹氏八虎骑曹纯、曹休已死,大将高览、王凌、鲜于辅、牵招等人殒命,极大的削弱曹操的力量,荀攸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选贤任能,修政养民,而不是为名四处树敌。忧心忡忡的荀攸染上风寒一病不起。/p
究竟曹丕在河北做些什么、魏讽该不该死,曹操认为并不重要,关键是曹丕够狠、够果断,这就具备继承人的基本品质。曹植文采出众,儒雅fēn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