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决战马尼拉湾(2/3)
艘船调头南下,其中1艘步履蹒跚。受损较轻的休伯利安和2艘护卫舰追上去,将受伤较重的那艘小盖伦交给护卫舰,休伯利安很快又打瘫1艘西班牙船。
最后那艘盖伦眼睁睁看着战友被狼群一般的轻型军舰包围,战友喷吐出如火山一般的炮火,却没什么用处,在船尾遭遇纵射,帆索被打成秃子,再被接舷。
休伯利安号离开战场,抢修受损的帆索,修补绳结,更换备用风帆。
阿勒芒换乘休伯利安号,给菲利普留下3艘护卫舰,率船况最好的1艘护卫舰进入戗风航行。
顺风跑得欢,逆风就得爬。守序暂时指望不上这支驱护舰队。
通报舰小家伙们行走在战列舰队的非对敌侧,联邦与西班牙的主力舰队保持在对峙状态。
7艘战列舰,1艘南海号对6艘大盖伦,3艘巡航舰,双方实力对比很接近。
下午,风向有些变化,对战场影响较为中性。
洛佩斯上将收帆减速并转舵向右,以占据下风位置。
守序换舷,与他并肩在各自的航线上以概略平行的纵队行进,西舰在左,联邦舰在右行驶。
按战列线时代应用最多的惯例,守序应该调整航向直至他的先头舰只面向敌前卫舰只,然后一起升旗与敌舰捉对厮杀。但是这样机动存在缺陷,联邦舰队将向侧前方航行,头朝前地靠近敌舰舷侧,在进入射击位置之前,就可能遭到敌军纵射。
最终的纵队,即战列线是战舰主要火力在侧舷所必然产生的结果。
不比巡航舰的狗斗,战列舰交战是持重而枯燥的。没人怀疑战列线的价值,但自战列线出现的那天起,排成战列线后怎么办就是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问题。
守序有两个选择。
一、坚持舰队在整个战斗中都要保持队形,前锋对前锋,后卫对后卫,捉对厮杀,直到一方坚持不下去,战败或撤出战场。
双方舰队不停机动,真正的交火时间窗口很短暂,战列舰船大皮厚,很难对敌舰造成致命伤。这样的交战可能打上一天无法造成决定性结果。
二、适时打乱编队,通过集中攻击来击败敌舰。这样可能会引起一场混战。在混战中,这种战法可以对某一有决定意义的目标集中炮火进行攻击,有可能形成较大的炮火优势。
这种战术的依据是若要战胜兵力与己相等的敌人,必须集中更多的军舰,从敌人的纵列队形中分割出一小部分的舰船围歼。
要达成此目的,必须构成密集队形。也就是说,必须缩小本舰队舰只之间的距离间隔,或突贯敌舰纵队,或迂回包围其先头部队或殿后部队。这样便可对被迂回包围的部分敌舰从两面实施炮火夹击。
洛佩斯不想主动挑起交战,因此选择的难题就放在了守序的手上。
梅洛在舰桥上来回踱步,“司令官,我们集中打他的后卫吧。”
“洛佩斯的前卫调头你打算怎么办?现在的风向下,他调头会很快,到时敌舰就能对我们进行反迂回和反包围。”
“也许我们值得冒这个风险?或者就像你当年在伊柳塞拉海战中的做法,全帆冲击,贴近到手枪距离。”
“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个好主意。”
“为什么?”
守序摇摇头,“没有理由。我只是感觉对面的洛佩斯上将很希望我这么干。”
海战中没有哪种战术是不可改变的,全帆冲击与保持队形,集中兵力和捉对厮杀都有道理,也都有缺陷。战斗的胜利取决于风向、火炮等许多因素,甚至包括运气。
守序从上风处全帆穿越敌舰舰列,洛佩斯至少有两个选择。一齐倒转航向,使其后卫变前卫,或是集体转向驶向下风,使试图穿越的攻击者遭受两面夹击,同时还能避免受到纵射。
守序思考了很长一阵,决定先保持不变。“我们保持队形,再等等。除非敌舰调头逃回马尼拉,否则我们就这样陪着他。”
巡航舰的战斗结果出来,洛佩斯继续待在外海而不投入决战变得毫无意义。也许大家都厌倦了无聊的等待,洛佩斯迎风转向,以左舷迎风。
“开始吧,托马斯,我们以梯阵接敌。”
战列线的两种战术分别向极限情况趋近,分别是横阵和单列纵队,即多点进攻和单点进攻。
多点突破可能会造成本方舰队队形不整,单点突破则是在靠近的过程中易被敌舰队侧舷纵射,就是被打了t字集火,先导舰风险很大,突破的过程中也很可能被敌舰分割包围。
战列舰的侧舷齐射不是武装商船和巡航舰可比,就算下层甲板不被击穿,上面的桅杆也一定会被打秃,从而实际上失去战斗力。
所以尽管威严号是3级战列舰,守序也不打算领头突破。除非他脚下是像胜利号一样坚固的头等战列舰。
海军队形的目的始终是将航速与集中在攻击点的强大炮火结合起来。单纵队突破组织良好的战列线实在太难了,其实这有点像陆军,纵队与横队的优劣纠缠了几百年。
纵队易编组,速度快,冲击力强,横队则易发挥火力。实际上,战列线战术思想最早也确实是英国陆军将领提出来的。英国陆军控制了国家,无法忍受海军混乱的编队,便用排队枪毙的思路整顿海军,效果出奇的好。
守序将队形略微变化了一下,战列舰队采用单列纵队、双列纵队、横队之外的第四种队形接敌。
具体做法是,以斯特林战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