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 照单全收(1/2)
这一切,当然是得益于长安府的稳定之上的。
因为蔡道原因,孙觉老爷子在长安府知府任上呆了好几年,有张叔夜和宗泽这两位未来的大牛帮衬着,如今光是长安府生产的粮食就足以满足整个西北本地驻军的军需供应问题了。
这一点,非但是宋神宗知道,就是赵煦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
反倒是已经常年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辽宋边境却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赵煦心中明白,经过这八年的折腾,保守派已经把河北诸路的元气耗尽了,不管是汴梁城中的禁军,还是河北个州府县内的厢军,根本就不堪一战。
好在,这些年辽国的境况也同样不佳,昏君在任,奸臣当道。堂堂的一国皇后、太子被小臣诬陷致死,这在封建王朝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可耶律洪基并不是汉武帝,他也没有霍光那样的能臣辅助太子。
如果赵煦对现状满意的话,对于河北的军事实力可以置之不理。可每一个宋朝皇帝都会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收回幽云十六州。
赵煦自然也会例外。
所以,蔡道把在长安府表现卓越的张叔夜和宗泽推荐去了河北二路。蔡道是希望将河北西路靠近辽国的边境都交由宗泽统管,而张叔夜则在靠近渤海湾一个地方重新建立一座海滨城市。
而河东路的转运使的人选,蔡道则推荐的是张耒。
这位清官非常适合现在河东路的情况,镇之以静最为合适。
他还建议,这一次不要再招苏氏兄弟入京,一方面,他们年事已高,不适合再在路途上奔波,苏轼呆在杭州可以多做一些好词,而苏辙则可以将他安排在江陵府,就任荆湖北路转运使。
因为,赵煦一旦下决心迁都洛阳的话,粮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而章惇已经将荆湖南路开辟成了一个大粮仓,苏辙只要维护好荆湖北路的道路即可。虽然,迁都洛阳,让江南的粮食运往都城的距离延长了,可洛阳粮食的来源却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之后,蔡道便没有在信中多说什么,只是点了六个点。
这个符号的意思,他自己明白,可赵煦却不明白,对于蔡道居然想插手朝中大臣任命的这件事,他还是有些反赶的,不过,对于蔡道所写的东西,赵煦不得不承认,他举荐的人基本是称职的。
赵煦又把信反反复复看了两遍,这才吩咐梁师成取过殿中的蜡烛,他亲手将这封信燃成了灰烬,这才放心。
之后,在见过被自己召集而来的诸位重臣的时候,赵煦并未在纠结黄河大堤的事情,也未曾苛责杨畏对于护堤军民的疏失之罪。说老实话,他刚才听到蔡道的那一番痛彻心扉的言论之后,恨不得把杨畏推出去斩了,可隔了几个时辰之后,赵煦已经放下了这个心结。
蔡道当时说得很清楚,这其实并不是杨畏的错,而是当今整个大宋文官集团里的常态。就是因此而杀了杨畏也无济于事。
一日的风波却在半天之内消弭于无形。
就在众人猜测,此次蔡道入京之后又会掀起什么大的风波的时候,一系列的人事任命在第二天陡然发了出来。
第一道圣旨,就是昭韩缜即刻卸任长安府知府、永兴军路转运使,回京后就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因为大雨的缘故,之前赵煦就已经让五位丞相全军覆没了。
架空丞相的权利势在必行,不过,这件事急不得,朝廷一时间又少不了丞相。所以,庸碌无为,年事已高的韩缜就成了这时候独相的最佳人选。
而章墩这一次却出人预料的没有当上任何一个丞相的官职,却被任命为三司使。这个官职虽然没有丞相和枢密使显贵,但却是蝎子的粑粑——独一份啊!
有章惇这个三司使在,户部侍郎、三司使副使基本就成了摆设了。整个大宋的财权基本就掌握在他的手中。
而第三道圣旨却是调任刘挚回京,任命他为出使西夏国的正使,他的副手却也还是朔党成员梁焘。赵煦在圣旨上明确指出,刘挚此次出使西夏,不惜一切求得和平,万不得已之下,可以将洪德城割让给西夏国。
第三道圣旨一处,舆论哗然。
章惇当即气势汹汹地进宫想去找赵煦理论一番,劝他收回这次的圣旨。
不过,用了没有半个时辰,刚才还怒气凶凶的章惇突然笑呵呵的走出了勤政殿。在路上碰到他的人心中都非常奇怪,丢掉了正相位置的章惇怎么这个时候能够笑得出来呢?
这个家伙刚才不是去劝谏官家去了吗?
之后的事情就更是奇怪了,赵煦并没有收回这次的诏命,而变法派的大臣们都出奇的保持了一致,对于这件事都是不闻不问。
其实,章惇之所以高兴,原因很简单。他虽然丢掉了正相的官职,可权限却比以往更大了。
首批将要恢复的新法已经确定由三司来执行,而三司副使和三司判官的人选则交由章惇自己推举。这其实就表明赵煦已经将整个三司使交由章惇一个人署理,他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财相了。
而且,赵煦还把任命朔党成员就任使节和蔡道所出的那个整治保守派大臣的方法全都告诉了章惇。
他能不高兴吗?
那个时候,章惇在笑得时候,不得不感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整治政敌这方面,这位政坛老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比不上蔡道这个娃娃啊!
这孩子真毒啊!
于是,章惇就这么消停了。他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