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布局九龙仓(1/2)
香江股票交易所。
叶景走进交易所,四周看了看,没想到1977年就有这么多人热衷于抄股,其热闹程度一点都不差于21世纪的股票交易大厅。
现在的股票交易并没有后世那么方便,想要进行买卖都需要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帮忙操作,不像后世一个手机就能全部搞定了。
“你好,我想要开户。”来到办理业务的前台,张恒说明来意。
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抬头看了他一眼说道“开户要求先交50港元的开户费还有填写好这张表格,具体的情况你自己看一下操作细则,说完业务员拿了张表格给张恒就埋头做自己的事了,估计是将张恒当做那种想靠着抄股发财的初哥了。
张恒没有说话,将操作细则看了一遍,发现跟21世纪的操作大同小异,也就多几个部骤繁琐一点
张恒再次来到那个业务员面前说道:“表格我填好了,你先帮我入户3000万港元。”
“嗯!”业务员平淡的应声,忽然瞪大了双眼,激动的站起来一副不敢相信的表情问道:“多少!”
“3000万。”张恒的语气很平淡,看起来就像是在说3000元一样。
“你…你…给我等着。”业务员颤抖的把话说完之后就往总经理的办公室方向跑去。
当然,她他并不是不相信张恒所说的,而是这个单子超出自己的权限和能力范围,必须请总经理亲自来完成这笔单子。
看着那业务员惊呆了跑掉的样子,张恒心里很平静,因为这人注定只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个过客,自己没必要去在意。
前一段时间张恒就将《大唐双龙传》剩余的稿子交给了吴飞,如今已经出版,整个东南亚一共卖300多万册,加上前面卖的已经远超前世的销量,张恒总共获得了3000万的天价稿酬分成。
至于为什么同一本书销量为什么超越前世,张恒估计是现在娱乐项目少,所以看书的人就多了一点。
五分钟之后,刚刚那个业务员带着一个中年人过来,首先跟张恒赔礼道歉:“这位先生,刚才对不起,请您多多担待。”
而后又介绍到身后那位中年人,说道:“这位是我们地总经理,您的交易将由他来完成。”
“你好,先生,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唐单名一个兴字,请问先生贵姓?”
“我姓张”张恒说道。
唐兴笑了笑说道:“张先生,不如到我办公司坐一下,我亲自替你办理相关业务。”
张恒没有拒绝这个提议,一前一后来到唐兴的总经理办公室。
“张先生,请喝杯茶吧。”唐兴的秘书倒来几杯茶水,分别递给两个人。
“张先生,你这次来是……”
张恒回忆了一下,1977年到1978年年初,九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
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计算,九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仓股也是合算的。
基于这种考虑,张恒打算不动声色,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仓股。
当然了,现在张恒也没这么多钱,而且在这里大量的够买九龙仓的股票,不出两天怡和就会知道,这样会引起怡和的警觉,那就不妙了。
怡和洋行(英语:jardinex:j36,lse:jar)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清朝时即从事与中国贸易。
如果不是在“九七过渡”问题上始终抱有悲观态度,改而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在香港的势力范围日渐衰微。到1976年12月底,怡和只持有约5的九龙仓股份,和3的香港置地股份,达到历史最低比率。
就算是这样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掠其胡须的。
张恒打算在这家交易所完成200万股的交易,这个数目对于怡和而言并不能引起怡和系的反击。
毕竟200万股也只达到了总股本的2,但是再多就会引起怡和的注意和警觉。
“唐经理,我想问一下九龙仓目前的股价是多少?”张恒问道
唐兴叫秘书出去看一下,然后问道“张先生看好这支股票吗?”
“唐经理,我个人恨看好九龙仓这支股票,我认为这支股票有很大的潜力,将来可能会爆涨。”张恒说道
过了一会儿唐兴的秘书回来报告说道“张先生,现在九龙仓的股价在13元左右浮动”
“好,唐经理,你就帮我买进这支股票”张恒说道
唐兴问道“买进多少?”
张恒回答道“3000万全部买光,唐经理这是一个长期的交易,我希望在不抬高九龙仓股价的前题下完成这次收购,时间可以放宽到6个月,不知道到你能不能完成?”
唐兴说道“如果在不刺激九龙仓股价的情况下收购九龙仓200万股本来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是分成6个月来完成,那就没有问题了”
张恒跟唐兴签完合同后说道
“好,那就6个月以后我在过来”
为什么是6个月呢,张恒记得前世李嘉诚和包玉钢都对九龙仓感兴趣,先是李嘉诚悄悄的收购九龙仓的股票,后来据说汇丰掌门人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
李嘉诚审时度势,认为不宜同时树立怡和、汇丰两个强敌,日后长江实业的发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