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山的东(1/2)
要说整个明朝哪个地方的人过得最惨,不是gx穷苦山区,而是中原膏腴之地的sd当年朱棣靖难的时候,其他的地方官都觉得这是你老朱家叔侄俩的家事,也就没怎么抵抗,可唯有sd是个例外,朱棣在这里经历了沉痛的打击,几次险死还生也都在这里。因此,朱棣当了皇上以后对sd非常仇视,所有能摊派的不管是赋税还是徭役,都一股脑的推给sd以至于sd越来越穷。可是sd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啊,所以在白莲教的忽悠下毅然造反,朝廷当然是火速镇压了,朱棣朝的明军还真就没怕过谁,因此他们还没出sd就被剿灭了。
这一折腾,sd就更穷了,穷人都是不怕死的,一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就有人造反,但从来都没闹大过。于是sd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贫穷--老百姓活不起--一有点灾啊难啊的就造反,造反又成不了气候--很快被镇压--可因为造反被镇压反而更穷--下回遇到点什么灾难还是活不起--只能继续造反--继续被镇压—更贫穷。
小天的队伍来到sd都惊呆了,他们大部分都是江南人,江南鱼米之乡,不管日子过成什么样,活下去总是不难的,而此时的sd却是真正的人间地狱。所谓贼过如梳兵过如筛,sd今年本来就遭了灾,贼来一趟兵来一趟,百姓们都已经没有活路了,家家户户易子而食,一张饼换一个黄花大姑娘,两张可以换一个半大小子,要是不是chù_nǚ,对不起只能换半张。
没错,小天就是来借着这次******来征兵的,两张饼能换个半大小子,那么整整四船粮食能换多少战斗力?sd的百姓可以说是对朝廷最没好感的百姓,这样一个地方怎么能不来呢?数日前因为sd征兵的事情小天不顾李进的命令强行出发,自愿跟随小天的弟兄足有二百多人,小天知道,他和李进已经离翻脸不远了,不过小天却是不怕的,等到这次招兵结束,他李进就再也别想动小天半根毫毛了。
与此同时,苏辽总督何栋,用冰冷的目光看着眼前新招募的这一千五百乡兵,这些乡兵的眼睛死死的盯着眼前一筐筐的馒头。
“今天的馒头不限量,可劲吃,吃到你们吃不下去为止,明日随我杀贼,打输了,以后也就不用吃饭了,打赢了,你们以后就是朝廷的兵,白面的馒头随便吃。现在,吃!”
只见一千多人奔着那一筐筐的馒头蜂拥而上,转眼间所有的筐都给挤倒了,雪白的馒头滚落在地上变成了黑白相间的颜色,可不一会就被更黑的大手抓走塞进嘴里,为了这些馒头,他们明天就要上战场了,这年月他们的命或许只值这些馒头。
同一时间,李邦珍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眼前的这些人都是灾民,为了口吃得跟他举旗造反,明天就是跟官兵决战的日子,赢了则可以多吃几天饱饭,输了统统都得掉脑袋。
第二天,濠州城外,两军将士整军对垒,没有人激励士气,没有人整顿阵型,两军都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太复杂的命令也执行不了,激励士气没有意义,他们在为生存而战,胜了有饭吃,败了只能饿死。
在濠州这边两伙人马为生存开战的同时,不算太远的青岛,确是另一番景象。
“这位大哥,你在让俺试试,俺以前能吃饱的时候举得起来的,一定能举起来的。”一个看上去不过十三四岁的小伙子,跪下苦苦的哀求边上的一个壮汉。这壮汉正是曾跟随小天去过苏州的一个部下李狗子,只见李狗子语气冰冷的说:下一个。那小伙子还想再求,却惹怒了后面排队的人们,一时间污言秽语扑面而来,不用怀疑,只要他敢再多说一句后面的乡亲都会活撕了他。不是李狗子冷血无情,只是这几天来这样的事情太多他已经麻木了。
这几日,海上来了几艘巨大的海船,为首一艘足有百米多长,那船上下来个俊朗的年轻人,从船上搬下来数不清的粮食,广开粥棚,赈济灾民,一时间青岛百姓奔走相告每日里来领粥的难民能排几里的长队,不是没有人想抢,只是第一波想强抢的难民被那少年郎的两百多随从一阵乱枪打死后就都老实了。
小天当然不是来发善心的,赈灾是朝廷的事,小天又不是圣人,每个粥棚边上都有一个征兵处,只要能举起一块小磨盘大的石头就可以跟他走,还允许带一个家属,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挨饿了。傻子都知道这伙人来路不正了,可是现在sd省的官府已经完全瘫痪,自然没人管他们,百姓们为了口吃得卖儿卖女的大有人在,反正都快饿死了,谁管你们是官还是贼。几天下来小天收获颇丰,招收了一百多难民,别看一个个面黄肌瘦,却能举起硕大的石头,好好吃上几天饱饭,个顶个的都是好汉子。
至于那些举不起来的,对不起,和边上排队的老弱妇孺一样,领上一碗稀粥,哪来的哪去。不是小天心狠,实在是无能为力,这几船粮食就算全卸下来也不够sd大地的饥民塞牙缝的。
当然了,一碗稀粥自然是吃不饱的,咱们闹饥荒,粮食那是比命还值钱的,可是不能吃得东西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小天还算是比较仗义的,一两银子能换三个馒头,一个金首饰能换十张大饼,瓷器古董都能换,你要是连这都没有,家里的铁锅拿来也行,给你换一张大饼,反正你留着也没东西煮,什么?你说你是渔民,有艘船?那还说什么,这一大筐的馒头你都拿走。还别说,sd不愧是孔孟故乡,真让小天收上来不少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