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抑佛之始(3/4)
有些干脆想要另投萧纲门下,避免落个白身。但现在皇帝又风向一变,要为三皇子积累政治资本了?
要知道安抚百姓、拉拢官员,甚至成功从同泰寺请出了皇帝,这都是巨大的人望,是晋升储君最好的积累啊。
其他人也看出风向变了,就不知是因为皇帝要北伐不得不早日确定储君之位,还是只是为了在动乱之时安抚信佛的官员而推出去一个“诱饵”。
要知道,东宫那些官员,大部分都受皇帝父子的影响,是佛门的信众。
皇帝召了最为信任的臣子、最可能支持他的将领过来密谋此事,便是为了一点风声都不透露出去,也是为了将此事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除此之外,他不愿让晋安王萧纲知道,也有另一层顾忌。
御史台查到,最能接触、得到神/机/弩的是晋安王妃的舅舅张密。
张密在内监任职,神/机/弩的登记造册便是内监负责,这种兵器产量小杀伤力大,一向是仅供内用,无论流出流入俱有记录在案。
张密虽然不直接管理这些兵器,但他作为负责督查册簿的监官,只要“不慎遗漏”一两把,流出国外也无人察觉。
更别说张密是萧纲之妻王氏的亲舅。
如此一来,当初杀了萧衍钦差的幕后真凶,很可能便是老三。
三郎如此坚决的在暗中阻挠北伐大计,而他打压佛门便是为了支持北伐,若是让他提早知道,说不得会横生波折。
萧衍是想提拔、教导儿子,不想儿子和自己反目成仇。
但是三郎要是敢对二郎动手,就不能怪他这个做父亲的教他们什么叫做“手足之情”了。
见皇帝执意要避开几位皇子,秘密谋划此事,诸位大臣虽然暗暗有些不安,可萧衍已经治国几十年,权威太重,由不得他们再多反对,只能接受。
确定诸臣都没有反对之意,萧衍便开始计划起“诛佛佞”的人选。
虽然他们已经接受了要清理佛门,可捣毁佛像、摧毁寺庙不但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更可能牵扯到因果报应、与佛祖为敌。
何况天下有那么多的佛徒,若迁怒起这第一个“清君侧”的人,说不得这人的身家性命、甚至家中老小的安危都不保。
所以一时间,场面极其冷淡,没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说自己愿做此人。
“方才还口口声声说愿为我分忧,现在真到了分忧的时候了,都成了哑巴了?”
萧衍冷笑着扫过“爱卿”们,目光最终在北府军首领刘第身上。
北府军驻扎京口,是直接听命于萧衍的一支军队,但南梁发起于长江中游的荆襄之地,下游以北府为代表的军事力量不再是控制中枢政权的唯一力量,影响日渐衰弱,比起当年谢家统领、刘裕壮大的那支北府军,如今的北府军已经式微到只剩不到万人,连现在的首领刘第,也算不得什么位高权重的将军。
他和他的北府军能一直苟延残喘到现在,不过是因为听话而已。
刘第被萧衍目光一触,便知道此事不可能再推脱了,心中暗叹一声,出列应道:
“臣刘第,愿做此人。”
人有了,兵也有了,萧衍满意地抚了抚颔下的胡须。
那刘第眼见着自己就要被推出去做靶子,可满屋子一干高门清贵的大臣却能置身事外,心中不由得有几分怨怼,想要找个分担“伤害”的人。
他眼珠子转了转,突然对萧衍禀奏道:“陛下,北府军毕竟镇守京外大营,入城不便,若说没有京中官员策应,亦没有陛下的诏令,便能领军直入京中、捣毁寺庙,实在无法让人相信。”
刘第也有分寸,要捣毁寺庙,也不会去内城或台城里造次,那就是造反了。
可即便是外城,无诏令他们这些外将也不是那么容易入城的。
可只要一下诏,谁都知道这事是皇帝示意的。
要说这刘第也颇有急智,此言一出,连萧衍都没话说了。
禁军首领大惊失色,这是想把锅扔给建康城中的禁军,让他们做这个啊!
那还了得?!
慌乱之下,禁军首领看到了在一旁站着的建康令傅翙,连忙伸手一指。
“这有何难!建康令傅翙掌管外城四门的治安,便让他假装与你‘串通’,为你开门便是!”
这倒是合情合理,否则仅凭北府军一介武夫,又为什么好生生关注起皇帝出不出家的事情?
于是萧衍思忖了一会儿,觉得这样更为合情合理,目光便移向一直默不作声的建康令傅翙。
“傅翙,你怎么看?”
傅翙是一位纯臣,从出仕起便是萧衍的属官,而后一步步坐到了这个位置,劳心劳力不说,其实也并没有太大的实权,只是为皇帝掌管门户而已。
但如今皇帝需要他出来“借路”,哪怕他心中再多不愿,也只能出来领旨。
“臣愿为陛下分忧,替刘将军开城门。”
“朕知道这么做,是委屈你了。”
萧衍想了想,说道:“我记得你有个儿子,至今还在金部任职,明日我让谢爱卿拟个旨,让他任个中书通事舍人吧。”
中书通事舍人,掌诏命及呈奏案章等事,直接参与政务的处理,是士族清官中能够接触机要的要职,非灼然门第及卓绝之士不可担任,就连谢举当年担任中书舍人,也是因为其兄中书令谢览去世而破格提拔。
傅歧年纪轻轻,能直入中书,显然并不是因为傅翙开门这件事。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