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李文优毒计困义师(1/2)
面对这诡异的计策,李毅三人出现了分歧,张英想良久道:“董卓自断经脉,我便趁机兵至长安城下,将他的丑恶嘴脸公之于众!长安军民得知真情,必引人神共愤,一战克城擒拿老贼!”
张英之言可行,但民众阻道影响进兵速度,不知要几日能到长安城下,而十数万甚至十数万百姓涌至华阴,他们何以生存?李毅犹豫半晌道:“英儿之策甚善,但百姓将如何安置?我们带走全部人马,留给李蒙、华雄万余兵力,能妥善照顾民众的生活起居吗?”
“几十万民众,生活用品全被剥夺,只是带着一张嘴,来分自家的资源。这残暴、无耻的****,竟然想出这等歹毒的主意!真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于冰负责后勤,她深知这几十万民众的压力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去年秋季所收粮食虽多,怎够这么多人耗费?她犹豫片刻道:“董卓洞悉我们走亲民路线,才出此下下之策,逼迫我知难而退!”
“决不能令董卓得逞,就算再耗一年半载,也要把他根除!”李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个辛辣的主意,并不是董卓的手笔,他心狠手黑,脑袋却不灵光。知我者李文优也,李儒搜肠刮肚想出此计,无论我们去留,他终能胜出一招!”张英也显得十分无奈。
大批难民涌来了,从初时的几万,上升到十几万,直至几十万,面对严峻的形势,张英收起了铁石心肠。什么攻击长安,如今便是董卓反攻倒算,李毅也只能闭城不战。于冰也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思路,若真是弃民众而走,李毅多年经营起来爱民如子,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形象,立时毁于一旦。
派出快马报与赵云得知,令其速令兵马撤回华阴防守。同时将面临的窘境通报马氏父子,让其好自为之,能守住槐里最好,若是守不住,便视情况撤兵,等待再次择机进攻。
有赵云镇守前沿,李毅等终于能全力以赴安置难民了。本想众百姓也许能留下后手,不想抽样调查的结果出来,董卓、李儒合谋的计策歹毒之极,所有百姓家的粮米,要一粒不漏的献出,否则将面临家破人亡之残局!被迫交出粮食,由于时间仓促,极少能转运至长安,大部分被官兵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了!
有敢私藏粮食者杀无赦,许多民众因此丧命,最终私藏粮食百不足一,且所藏粮米微不足道,不值得劳师动众往返奔波。
几十万的庞大军团,聚拢在华阴至潼关之间,挤满了所有房屋,撑破了许多营帐,依然有人风餐露宿荒野。那拥挤不堪,哄哄嚷嚷,混乱的场景令人无法想象!吃喝拉撒睡,便令李毅全军忙得不可开交。面对巨大的压力,必须早日想出应对之策。
疏散,尽快的将这些百姓疏散至弘农,那里被董卓迁成无人区,只有深山才留下几户人家。迁徙百姓的工作,在首日便已经展开了,但百姓行动缓慢,尤其粮食供应不利,令饥民难于奔行。
董卓为李毅好好的上了一课,如何安抚民心,令李毅焦头烂额,他奔赴各处,对百姓做出保证:“不管面临的艰难困苦有多大,只要有我李毅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家饿死!”
百姓生命有了保障,发出一片欢腾之声,李毅仁爱宽厚的形象,也深深印在众人心间。李毅成了百姓支撑下去的守护神,他们忍着饥饿,等待着好日子尽快到来。
好在大军进发在即,从弘农调运大量的粮食,支撑着局面。不过这也只能保证,几十万民众不至于饿死,每日喝上两顿稀粥。随着百姓的动迁,关中减小了压力,但粮食也几乎消耗殆尽。
每日调运粮米不辍,由于运力有限,难于满足百姓的嘴巴。如何尽快疏散百姓,才是当务之急。走了一段弯路,终于改弦更张,回归了正途。为了使饥民能够有力气行走,沿途之上每隔十几、二十里,便设立一处粥棚,一天之内连续不断的熬粥并分发到每个路过的饥民手中。
饥民能填饱肚皮,情绪得到稳定,行走的速度终于有了改观。随着地表温度一日高过一日,夜宿荒野的滋味,也能够忍受。鞋子穿烂了,将士们献出战马,衣服破了士兵们取出针线包……
军拥民民爱军的故事比比皆是,随便讲出一个小故事,都能令听众泪水盈盈。
屯田一年的收获,可供将士维持两年,因粮食富足,送十万斛引诱于夫罗出兵,不失为上策。但如今待哺之口徒增将近十倍,当初的决定变得有些草率行事了。
粮食短缺已成定局,不采取自救,便无法支撑到秋季。荆州少有祸乱,民富粮足,是一个天然粮仓。李毅金银财宝不可胜计,大量外购粮食,填补军民的消耗。
“我与刘表的关系平平,不过购买粮食,可令其从中渔利,他不会错失大捞一把之良机!”于冰献策往荆州购粮。
“派人远涉荆州,再经南阳回奔弘农,长途贩运消耗巨多,浪费尚不足惜,但运输效率低下,才真正令人担忧。”张英讲出了心中的忧虑,不过未经过实践检验,还不清楚运粮的损耗率。若没有分段运输的经验,损耗太大恐难以为继了。
采买粮食的队伍派出去了,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致使效率不高,所采购的粮草显然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见远水解不了近渴,全军上下只能选择一条自力更生之路。
除了留下赵云带领本部人马防守华阴,将余下将士以伍什为单位,分散于各处,令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