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随时随地进行说教(1/2)
李毅又把气氛拉了回来,为兄弟们介绍了太史慈等人,众人牵马的牵马,抬物的抬物,说说笑笑来到了下榻之处。
太史慈当然如愿以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汗血宝马,真是当世极品,看着神骏无比的骏马,太史慈跨马疯骑数圈,才恋恋不舍的交给了客栈的伙计刷饮喂溜。
傍晚时分,气温再次骤降,并且下起了鹅毛大雪,好在被风并不大,否则李毅将彻夜失眠了。在外的兄弟啊,你们怎么还不返回啊。
也许是心有灵犀,就在众人翘首企盼之时,其中一条船返航了。在没有先进照明设备的时期,白天可以举目远眺,寻找也靠谱一些。但是晚上视野封闭,安全性又成倍降低,这些兄弟不回来,可见是拼了性命都不要了。
李毅当然不提倡这种做法,但兄弟们情谊深重,他还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看起来还要继续等待了。
黄河已经冰封了起来,兄弟们只好轮番赶往河口的方向,终于在数日后的一个下午,望见了返航的船只。船上人员平安无事,但带回来一个坏消息,渤海北部结冰了。
这对李毅等人无疑是个噩耗,本想从水路返回,能节省大半的时间,但海面结了冰,又不确定其坚固程度,危险性可想而知,看起来水路是行不通了。
“走陆路!”节省时间与生命安全相比,毕竟后者更重要,李毅无奈的做出了决定。
走水路横渡渤海湾,登岸后就是辽西地界,可以节省大半的时间。大雪覆盖原野,沟壑池沼都隐藏了起来,成了隐身杀手,既然选择陆路,就要走更安全可靠的阳关大道。
李毅等不得不再次踏上跋涉之路,沿着渤海湾,绕了个大圈子,已经是人困马乏,又驮运着重物,在雪地中行走,队伍的速度难以保障。行至年关,才赶到阳乐附近。
“紧赶慢赶,还得在外面过年。”李毅带着一丝愧疚,与张英和于冰说道。
“除了慰问一下不辞辛劳的众位臣工,在外回家也没什么区别,依我看在阳乐也挺好的。”于冰十分的善解人意,她极力着缓解忧思的气氛。
“阳乐?是该赶几步路,在天黑之前赶到阳乐城。”李毅点着头,心中暗怪自己的粗细,若不是于冰提醒,也许要在小镇渡过这第四个新年了。
“兄弟们,加快点速度,到了阳乐酒管够,肉也随便吃。过年了,给大家放个假,可以尽情潇洒一回。”于冰勒马向众人喊道。
兄弟们已经筋疲力尽,但听到能大吃大喝,尽情玩耍,都像打了强心剂一般,立即来了精神,催动着牲口加速前进。
“太史兄弟,还从没在外面过年的经历吧?”望见太史慈闷闷不乐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有心事,李毅便凑到他的马旁,与他聊上几句。
“慈学艺数年,这期间始终未能回家,因而慈已经习惯了。”太史慈勉强一笑道。
是这样,看起来太史慈大仇得报,是想与母亲团聚,两人过一个团圆年。但谁承想意外接着意外,使他这个心愿又一次落空了。
“都是我李毅,没能使你如愿。”李毅歉疚的摇了摇头。
“主公何出此言,太史慈从未远行,今有此历练的机会,一路上长了很多见识,可谓是受益多多。”太史慈十分郑重的说道。
一路之上,穿郡过县,横跨了青、冀、幽三州,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穷苦百姓颠沛流离、沿街乞讨,官舞升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就是此时此刻的真实写照。
难怪黄巾起义即将爆发,这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穷苦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拿起武器造反,确在情理之中。
青州、冀州、幽州是黄巾起义的重灾区,一行人所经过的路径,又是暴动的泛滥地,起义者正在酝酿,只待吉时一到,便会揭竿而起。李毅、张英、于冰对这段历史十分清楚,因而时刻注意着太平教众的动向,通过表理现象,他们能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绷气氛。
“太史兄弟武艺自不用说,就是为兄也要略逊一筹的,但你初出茅庐,诸多方面都需历练。兄弟能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的人生阅历,这一点十分难得。”李毅回想之后,对太史慈大家赞赏。
“太平教势力太大了,教众不知有多少万,看他们蠢蠢欲动,一副不安分的样子,是不是有所图谋?”这一问题困扰良久,太史慈终于吐露出来。
“兄弟眼光犀利,可真有你的!”见太史慈能一针见血的指出结症,李毅先是一惊,随后大笑起来,竖起大指称赞他眼光独到。
“太平教势力庞大,又蓄谋已久,一场惊天突变为时不远了!”于冰进一步肯定了太史慈的观点。
“那……”太史慈欲言又止,他想到应为大汉朝廷通风报信,但又一想,此情此景尽在主公掌握,何去何从自由主公定夺。
“太史兄弟,是不是想助朝廷,把这场浩劫化于无形啊?”始终沉默的张英,试探的问了一句。
“慈却有此想法,但证据不足,捕风捉影,恐怕落个诬告的罪名。而此事关重大,只有主公来拿这个主意。”太史慈稍一思索道。
“兄弟想得较为周全。”李毅首先给予肯定,这才话锋一转道:“这一路所见所闻,兄弟可有感悟?”
“民不聊生,饥寒交迫,穷人苦不堪言,如此太平教才有机可乘!”太史慈幼年时代,就是有上顿没下顿,在与饥饿抗争中度过的,因而他一针见血,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