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半途啸悲怆(2/3)
当下急急忙忙赶至南门,来不及点军,衙门里的驻军约有四五百人,一齐带上,众军堵在了滁州南城门的门口。燕王见了谢贵的阵势,勒马停步。马三宝上前抱拳说道:“我家燕王惊闻圣上驾崩,急欲进京奔丧,这位老将军贵姓?还请让路,以免耽误了燕王奔丧大事”。
谢贵抱拳还礼:“吾乃广威将军谢贵,驻守滁州。大人没看到礼部的廷报吗?圣上遗诏“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藩王不得进京。还请就回吧”。说着递过手上的廷报,竟然并不拜见燕王,也不下马,更不让路。
马三宝接过廷报,回身呈给了朱棣。
朱棣哼了一声,想起来这个谢贵,是开国前的一名老将,又是名门之后,依稀见过。当下并不接廷报,望着谢贵冷冷地道:“老将军费心了,不过此乃我朱家家事,岂有不许儿子奔丧之理?本王乃是宗人府右宗正,自当会齐宗室,再议此事。此去只是奔丧,即使父皇在,也绝不会不许,请将军让路”。
以朱棣堂堂燕王之尊,如此和一个三品将军好言相商,已是忍耐到了极限。
谢贵却不为所动,这时才对朱棣抱拳一礼:“燕王见谅!末将奉朝廷之命驻守滁州,不敢妄为。王爷没有朝廷旨意擅离北平,末将管不着;但是要从末将的驻地通过,末将却不得不尽忠职守,得罪王爷了。”
朱棣面色铁青,冷冷问一句:“你要如何才可让路?”
谢贵躬身抱拳:“末将但听朝廷旨意。”
朱棣哼了一声,看了一眼马三宝。
马三宝身形晃动,不知如何已经拨马到了谢贵马前,刀光闪动,一把锋利的腰刀已经架在了谢贵脖上。饶是谢贵身为上将,带兵几十年身经百战,竟然毫无招架之力。
朱棣冷冷地道:“你违犯本王,本王就是杀了你也不为过。让路!”
谢贵此时刀在颈上,知道朱棣所言非虚。燕王此时乃是诸王之首,新帝朱允炆也是他的侄子,即使燕王杀了自己,最多不过责备几句,还能如何?
然而谢贵驻守滁州多年,职责所在,忠心耿耿,却不肯惜命屈服。当下叫道:“众将士听令!守住城门!有谋逆硬闯者,杀无赦!”
谢贵身后的几百名军士见主帅被劫,本来惊慌,此时听到谢贵将令,齐声答道:“遵令!”拔刀出鞘,气愤愤地望向燕王一行。
马三宝手中刀一紧,谢贵脖上出血;马三宝左手举起,燕王队伍的一百名亲兵也亮出了兵器。
双发横眉怒对,杀气弥漫。燕王的亲兵虽然人少,可是个个都是是惯战的高手,马三宝估量这滁州守军几百人,不在话下。
然而谢贵此言甚是厉害,竟直斥“谋逆”。前文说过,藩王只有犯此罪名,地方官才可捉拿。朱棣虽然强硬,可是杀朝廷大将,再与朝廷驻军作战到底无异“谋逆”,不禁一时踌躇。青骢马四蹄轻敲,似乎也在提醒燕王。
忽然官道上马蹄声响起,越行越近,马上有人大喊:“住手!不可动武!圣旨在此!”十来匹马自官道直往城门奔了过来。
原来北平城的守卫开门放走燕王之后,很快就报告了北平都指挥使桓仁。桓仁听说燕王赴京奔丧,吓了一跳;此时朝廷的明诏没到,搞不清状况,桓仁赶紧八百里加急报告朝廷:燕王离开北平了,说是去京师奔丧。八百里加急文书虽然出发的比燕王晚,但是一路驿站换马换人疾驰,今日一早便到了京师兵部。兵部尚书此时已是齐泰,齐泰不敢耽误,急忙上报新帝。
朱元璋驾崩的当日,顾命大臣们一边晓谕全国皇帝驾崩;一边就簇拥着泪痕未干的朱允炆上了奉天殿,接受百官朝拜。虽然尚未行正式的登基大典,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朱允炆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明的第二任皇帝,君临天下。
此日见了兵部急报,因为大行皇帝遗诏明确说了“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朱允炆素来服从朱元璋,不假思索便下圣旨让燕王回北平。知道燕王奔丧是出于孝顺,也并未怪他擅离封地。齐泰多了个心眼,建议朱允炆派驸马都尉梅殷宣旨,朱允炆刚继大统千头万绪无暇细想,随口便派了梅驸马。
梅殷算着燕王大概在途中,准备沿官道往北而上,半途拦截。不想刚过了江,快到滁州南门,官道上远远地就看见城门口两队士兵对峙,而守军对面伫立的魁梧身形,正是朱棣。
“这么快!”梅殷倒吸一口气,打马直奔。到了南城门,见马三宝刀架在谢贵颈上,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大战一触即发,不由大惊,高举手中圣旨,喝道:“燕王听旨!”
朱棣不敢怠慢,急忙下马伏地接旨。
双方军士齐齐跪倒,也没见马三宝如何动作,已经跪在了朱棣身后;谢贵跪在地上,脖上的鲜血兀自滴滴落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祖遗诏已命诸王毋至京师,诸王不得入临会葬。燕王擅离封地,不合祖训,着即回北平。钦此!”圣旨简短,说明了是太祖遗诏不让奔丧,命燕王回去,也没有追究他擅离北平之过。
朱棣跪在地下,心痛如绞。父亲死了!死了!这十一天里每想到此,都觉不可置信,青骢马飞奔到急速,才能稍减悲痛。十一天里不休不眠地奔驰,只是盼着能再看父亲一眼,再最后送他一程。
朱棣抬起头,望着梅殷,蹦出几个字:“为什么?”
宁国公主洪武十一年下嫁梅殷时,朱棣尚未就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