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发如雪》(2/3)
这么美的古风词里填这种哼唱,意义何在?”“跟你说了你也不懂。你去看看鸽子写的件夹里呢,你点开文件就能看。”
“好。”
孙玉珍见歌曲结束了,进入了新的循环。赶忙给林在山重烫了一遍毛巾,敷在林在山后腰上了。之后才来到林在山的电脑前,打开白鸽写的《发如雪》编曲乐评来赏析——
……
这首《发如雪》,前奏的流水声、长剑出鞘声,取“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意,既交代了主人公武将的身份,也用诗文的下半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来揭示接下来的音乐。
主歌,只有舒缓的钢琴声,平静的陈述。配合歌词“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好似是主人公帐中伏案独坐,对着暗淡的月光,将心中的愁绪就着杯中酒一饮而尽。接下来扬琴的旋律进入后贯穿全曲,对全曲的意境影响很大,这就像火锅底料对于火锅的质量一样重要。
过渡段,在扬琴和钢琴的基础上加入乐器埙,音色表现出凄凉哀愁的情绪。相对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进行,既将音乐推向副歌,也将主人公的愁绪表达的更深了一层。之后在扬琴相对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辅助下。全曲进入副歌。
副歌部分,扬琴在明亮的音色特点上加入了混响,凄凉的意境,仿佛蒙太奇镜头的连接,今昔对比的情景,在主人公的头脑中不断播放,恍如隔世的意境。好似是告诉人们,红颜已逝,无可挽回。“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间奏。扬琴消除混响,撤掉了埙的演奏。旋律拉近,思绪回到现实;随后加入大提琴低音,好似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现实的繁华与内心的凄凉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大提琴与扬琴音色的融合,似乎是描述了一种酒过三旬,主人公在微醉的情景下执剑而舞的画面,而此时的说唱,更似喝醉时的低音呢喃。
重复唱部分在前一段的基础上改成八度重叠,旋律性比上一段有所增强,情绪也相对高涨,为最后的**埋下伏笔。
**部分,歌词“红尘醉”,旋律拔高的地方,主人公完全喝醉情况下情绪的完全宣泄,醉语杳然。
尾声的“啦儿啦”,儿化音,相对轻快的旋律,是主人公醉眼朦胧中似又见到了当年“铜镜映无邪,扎马尾”的她,如果还有选择一次的机会,“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轻快的人声加上埙演奏的旋律,鲜明的音效对比,表明主人公只是在自我麻醉而已,使人更觉悲痛、心酸。
其中埙演奏的旋律以属音为主,给人一种未结束的感觉,表示主人公的思绪仍沉浸在令人心酸的遐想中;与之相反的是主旋律,一直围绕主音、中音进行,相对来说比较轻快、明亮。
两条旋律同时演奏,表明两种不同情绪的交织,表达复杂的心理情绪,使歌曲主题得到深化,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尾奏,音乐又回到平缓的钢琴音色中。伴随阵阵寒风掠过的声音,意境回到现实,仿佛主人公一个人醉倒在桌上,旋律渐渐拉远,最终定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曲《发如雪》,道尽了这生生世世,缘起缘落,一切只因心尘未脱世间痴男怨女的心境。
……
看了白鸽的这篇编曲乐评,孙玉珍终于明白了林在山在这首《发如雪》的编曲设计上的良苦用心。同时,对林在山在歌曲中设计的说唱乐段与尾声的即兴演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被这片乐评引导着,孙玉珍听这首歌更有复古的意境感了。
“大叔,你这首歌写的好厉害,如果抽到白发的主题,你在节目上唱这首歌,肯定会技惊四座!”
“这还真不好说。这种歌是需要慢品的,在舞台上第一次唱,观众的接受度到底有多高,这还是未知数。而且这首歌的key,不是我的主key。这种歌要放到我的主key唱,旋律和意境都会被砸的太实,出不来我想要的那种很有意蕴的效果。”
“这倒是哦。”
孙玉珍有注意到,林在山唱这种新中国风的歌总是很轻。好像是掐着嗓子在唱。
他的声音唱别的歌时,颗粒感很足,承重感很强。一般的歌都能被林在山唱出很走心的效果。
但唱这种走意境的歌,如果林在山用正常的唱法去唱。会淡化旋律的美感,而让人们更注意他的声音。他写的这类歌,不是重声音的歌。
“我还写过另外一首歌,也比较切白发的题,如果真抽到了,我可能会唱另外一首歌。”
“什么歌?有小样吗?”
“那首歌我还没来得及录小样。”
林在山调整了一下趴着的姿势,让自己趴的更舒服了。
林在山讲的另一首歌,自然就是《当你老了》。
这首歌原作者赵照是为母亲写的。林在山能从这首歌的旋律中感受到很深切的情感。
说实话,他自己不是特别愿意唱这种歌,因为每唱一次,他的心都会受到很沉重的洗礼,会想到另一世的亲人。
尤其是现在有了这样一条超级宝嗓,歌曲的情感会被他的声音最大化的发酵,在打动别人的同时,他会把自己先给“重伤”到。
所以这种和亲情有关的歌,非到关键时刻,他都不是特别愿意去唱。就连小样都不愿意录。
“大叔,待会你给我唱唱另外那首歌吧,让我帮你鉴赏鉴赏。看看哪首歌更适合在节目上表演。”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