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三十四章 反思(1/2)
就像是肖易一般,他虽然有着很多很多的成就,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依然保持了自己学生的身份,并且还一直是一个优秀学生的身份,为的就是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
这到不说说肖易已经被整个社会磨灭的没有了反抗的精神,而是没有办法去反抗,因为一旦去反抗的话那么就会很轻易的被打成另类,这样的另类在很多的时候或许会有一定的口碑,但是在整个主流社会的眼中,他就是不学好。
就像是寒冷一般,虽然取得的成绩一直很不错,但是他的这一过程之中有着太大的磨难,这些磨难原本是应该可以避免的,但是最后他却全都迎了上去。这样的人说得好听一点是大无畏的精神,但是说得稍微难听一点就是脑子一根筋。
很多的事情原本没有必要说出来,就像是华国的体制一般,能看到的原本就能看到,看不到的说也没有任何的意思,只不过可能那个时候寒冷还很年轻,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还真不知道对方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大无畏。
肖易自己是没有,就算是以他现在的身份他都没有这样的精神,肖易的情况是经过上一世三十年的打磨,他对整个社会有着自己的理解,而这个理解让他不会向着寒冷一样,直接对着整个社会进行反击,而是一点点的融合进去,进而去掌握这个社会制定的规则。
肖易这样的情况说得好听一点算是保护自己,说得难听一点当然就是胆小。肖易自己承认自己不会向着寒冷那样大无畏。因为他对整个社会有着自己的畏惧之心,不过这些畏惧之心是他上一世的三十年打磨换来的,当然。这些东西也带来了这一世之中。
如果肖易没有重生的经历,现在这个年纪有着如此天赋的话,他估计也会做寒冷那样的事情,带着一种大无畏去抨击自己看不舒服的东西。上一世的时候他这个年纪没有什么天赋,自然还是一个乖巧的学生,而这一世带着上一世留下的畏惧之心,自然是不太可能会去做什么事情。
虽然如此。肖易自己的身上没有带着寒冷的那种大无畏,但是肖易很希望对方十几年之后还能保持自己的那份大无畏,因为整个社会需要那样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努力随时的提醒整个社会,你们还有自己没有完善的地方,随时给人提醒,这样也会让整个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不会忽略自己不足的地方。
他们是整个社会一直需要的监督者。但是想要做这样的一个人,困难自然是很大的,谁都不希望自己一直在努力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些人在唧唧歪歪的点评自己的不足,如果是一个脾气好的,或许能够改正过去,如果是一个不好脾气的人,估计对方还真的会对这个唧唧歪歪的人出手。
“存在即合理”。就是说存在的事物必然是合乎逻辑的,必有它存在的原因、道理或者理由。那么。寒冷这个“成名竖子”的存在有哪些社会原因,或者说“寒冷现象”背后有哪些华国社会问题呢?肖易有的时候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当然不是说去了解对方,然后再去解决对方,肖易还真的不会那么无聊,只是觉得寒冷这个成名的典范,代表着一些华国现在特有的存在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很多人都清楚,因为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隐藏过,很直接的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这个问题当然也就是教育体制的存在。
华国教育所有的内容几乎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考试为了一切。
华国的教育就是围绕着考试展开的一系列机械化运作,即应试教育。学校就像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学生只是工厂中一个个被铸造的机器零件,考试通过了就被贴上一个合格的标签,然后往上一级输送,直到大学毕业,成为合格的工业产品。但不幸的是,我们看到大多数所谓合格的产品最后却滞销了。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适合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只适合在一个框架内展开较量,一旦失去了框架的限制,进入自由开放的社会,他们感到的不是自由和解放,相反却是恐惧和迷茫。“一届届的学生茫然地走进大学校园,又更加茫然地走出大学校园;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怀着无限渴望,走出大学校园时他们带着深深的失望……”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些通病: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理论丰富,头重脚轻……我们又遗憾地看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缺乏自我个性和独特才能,千人一面,孔子他老人家提倡的“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的最基本原则,从始至终都没有认真实行过,“因财施教”倒遍地都是。2009年出炉的《华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个现象,状元们报考扎堆,盲目跟风,说明华国的学生缺乏自我人格和理想的教育。三十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的预期。华国的高考状元在考试的舞台上风光无限,在社会的舞台上却难觅其踪影。
相反,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各种各样才华横溢的人才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凭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特别是创造力才能。因为人才本质上从社会实践和各种创造中锻造出来,而不是从教室里和考试中背诵和计算出来。
在这个顽固的体制中,所有人的行为变得机械而麻木,在狭隘、冰冷的应试制度下,学生渐渐地丧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