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国家的兴盛在于人才(2/2)
。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
而后,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在岳麓山建起学舍,这就是早期的僧人办学。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再次进入繁盛时期。
此后,岳麓书院屡遭战火焚毁,却又数度重建兴盛,始终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引领风骚。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直到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才开始逐渐恢复。
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岳麓书院终于恢复原貌,并得以发展,但书院的教学却始终以朱程理学为主。
正德二年,一代心学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后。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开创了心学这个学派。
心学虽然仍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但其提倡格物至知,知行合一,光这一点就比朱程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天人合一’有用得多。
王守仁的心学不提倡空谈,而提倡自省、实践,知行合一。从实践在寻找事物内在的道理和规律,明白其中的道理后,还要“知行合一”。
但是现在岳麓书院的山长范式以信奉的是朱程理学,执掌岳麓书院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消除心学的影响,提倡遵循理学,追求天人合一。
墨离好歹也是受过教育的,对于这个时代的朱程理学大行其道也只能是苦笑不已。
如今天下纷乱,亿兆生民衣食无着,颠沛流离,国势危若垒卵,外族虎视眈眈,当此之时,
即便真让你天人合一了,理学追求的也不过是自身修为,你成圣人了,那是你自个的事情,于普通亿兆生民有半毛钱的关系吗?能救得了老百姓免于刀兵之灾吗?
当此乱世,理学救不了普通万民,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发展科学,解放生产力,才能使得国力强盛,外御敌侮,内安万民。
所以,墨离需要的不是岳麓书院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追求自我修行,却不知如何治国安邦的“人才”,这种所谓的人才,与霸占江南主导舆论的东林党人一样,只会空谈误国。
如今稍微有点名望的人,几乎都和东林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的人,即便他在某一些领域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墨离也不敢用。因为,他们缺乏一个民族应有的骨气。
想想明亡之际,那些所谓的爱国人士、朝堂显贵、东林党领袖,如钱谦益之流,还不是满清铁骑一到立马就各种跪舔,想想就让人寒心加恶心。
墨离要的是能够实干救国的务实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能说大明没有,但却比二十一世纪的chù_nǚ还要难找......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