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将也千古【感兴趣的看】(1/4)
今天小景要写的这个人,其实是小景很不愿意写的,他就是王保保。前些日子,我写了《一代枭雄》介绍了张士诚、陈友谅,很多人看了之后,不少人问我,元朝若是没有刘福通这个人,会有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的起义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却不敢回答,并非我不愿意回答,实乃是这个人太不出名,每次看明朝的电视剧时,也总是以配角出场,更多的时候,是路人甲,或者是路人乙,比起一代枭雄陈友谅、张士诚他了不是一星半点。今日小景闲来无事,就将此人的人生经历查阅了一番,发现此人的人生经历其实并不比张士诚、陈友谅差多少,但何以二人成就了一代枭雄,此人却沦为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呢?
以小景看,一个人要成功,虽需要真本事,但更需要的是运气。没有运气的人,他有再大的本事,也不会成功,要么……壮志未酬,便糊里糊涂的死掉;要么,明明一身本事,却被人压制排挤、郁郁一生。最终发出的感叹也不过是“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小景虽二十五六岁,但读书不少,历史之中,这样的人不少,少年之时,才华惊艳,却总是挣扎不得出头,最后流于平庸,穷困倒一生。最后郁郁而终。
但今日小景读罢此人,才发现,此人虽出身低微、不曾习文、练过武功,要出人头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成。或许注定他一辈子也不会成功,直到胸中这份仇恨磨砺平了,成为一个平庸的农夫……但不幸的是这个小人物,却成功了,成为元末或多或少的英雄人物。成为朱元璋一生所称赞的奇男子。今日小景就带着众位去瞧瞧这个六百年前的小人物。
王保保,胡名扩廓帖木,本姓王,小字保保。沈丘人。其父亲是中原人,母亲是元朝末年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察罕帖木儿之甥,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末兵起后,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元惠宗妥欢贴睦尔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是汉人(不是现代意义的汉人,当时汉人专指北方在金朝就与异族联合的汉族人,原来南宋境内人当时被称作南人)。 严格说王保保是个汉人与维吾尔人的混血儿。
《明史》列传第十二写道:“扩廓帖木儿,沈丘(今天的河南一带)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的父亲是一个姓王的汉人,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维吾尔人),他从幼年到1361年一直叫王保保,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身份的全部。
因为察罕没有子嗣,所以他从王保保孩提时期就收为养子,这就是王保保从外甥到养子身份的转换。察罕让王保保既受汉人的教育,又让他受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的教育,使王保保身材魁伟,颇有英雄气质,虽然王保保承受了多重文化遗产。
察罕本身的汉学修为也很高,曾经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并且中过举人。
1361年,察罕派他运送迫切需要的粮食到京师。他受到当时皇上妥懽贴睦尔的接见,并被赐予蒙古名字“扩廓帖木儿”,这是他以蒙古名字取代汉名“王保保”的开始。
王保保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仕元的汉人(特别是读书)一样,既完全认可自己人的汉人身份,又完全认可自己元朝臣子的身份。或许这是因为,政治和民族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看来,根本就是两回事儿。(至少他们觉得应该是两回事。)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察罕在至正12年起义兵,转战河南、河北,收复汴梁,击退刘福通,平定山东,降田丰,“灭贼几尽”。后来在察罕总大军围益都的关键时刻,降将田丰刺杀了察罕,逃进了益都城。元惠宗即在军中拜扩廓帖木儿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总其父兵”(《新元史•;扩廓帖木儿传》),开始了扩廓一生中辉煌的一页。这一年是元至正22年,即1363年。
至正二十二年,王保保的养父(也是他的舅舅)察罕帖木儿在益都被降而复反的红巾军将领王士诚、田丰谋杀。王保保袭父职,拜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即领兵破益都,杀田丰、王士诚。次年,驻兵太原,与中书平章孛罗帖木儿为争夺地盘不断发生冲突。此时,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欲夺帝位,勾结丞相搠思监,以王保保为外援;御史大夫老的沙则支持顺帝,依靠孛罗帖木儿与之相抗。二十四年,孛罗进驻大都,皇太子逃往太原。二十五年,王保保讨伐孛罗,进逼大都,顺帝即杀孛罗。王保保随皇太子入京,进为左丞相。皇太子屡欲自立为帝,王保保不从,请求外出带兵。封河南王,总天下兵,代皇太子出征,驻河南,与军阀李思齐等发生冲突,互相攻伐。二十七年,顺帝削王保保兵权,分其原统军马,另立大抚军院,由皇太子总制天下兵马,专防王保保。次年,王保保进据太原,杀元廷所置官吏。顺帝下诏削王保保官爵。但很快,农民起义爆发。察罕在至正12年起义兵,转战河南、河北,收复汴梁,击退刘福通,平定山东,降田丰,“灭贼几尽”。后来在察罕总大军围益都的关键时刻,降将田丰刺杀了察罕,逃进了益都城。元惠宗(即元顺帝)即在军中拜王保保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