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诡异的局面(1/2)
接完最后一个电话,已经是半夜了,宁越疲倦地关掉了腕式电脑,躺上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机敏的林静第一个打来电话恭喜宁越,又拐弯抹角地询问他之前说的新剧预演的事儿,可惜宁越不怎么想搭理她,敷衍了几句就挂掉了。
然后黄毅又打来了电话,宁越这回不好随便敷衍了,跟老狐狸絮叨了半天,愣是没什么有营养的话。
在黄毅看来,他纡尊降贵打这个电话,态度还那么和善,其实就表明一切了,可惜宁大菜鸟不解风情,他对娱乐圈的常识都是一知半解,对于如何跟政治人物打交道这么高端的事情,就更是满头雾水了。
黄毅媚眼抛给了瞎子看,却也不恼,他的心思现在已经松动了。
之前黄毅还不确定路九跟宁越的关系,但是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大唐双龙传》这个剧本本身是没问题的,黄毅只是担心于震势力反扑地太厉害,如果有路九当靠山,那于震就不足为虑了。
当然,出于政治人物的本能,黄毅没有一口答应宁越,具体的条件还得谈。
和黄毅通完电话宁越感觉比写一个完整的剧本还累,可这还没完,路九的电话又进来了。
路九半点没提编剧署名的事儿,只是很严肃地询问了宁越这段时间的学业情况,答疑解惑了一番,又探讨了一下《万万没想到》播出版的细节,跟宁越交换了一下意见。
这一聊又是一个多小时。
宁越心知路九是在敲打他,以他的性格是绝不会轻易夸奖自己的弟子的,但是他却会默默地为徒弟们铺路,在剧组里师兄弟几个个括年纪尚小的路兮兮在内。
但是牵涉到实际利益的时候,路九却时时地为徒弟们考虑,比如为宁越署名这事儿。
路九打这个电话就是要让宁越不要骄傲自满,他太清楚光怪陆离的娱乐圈对年轻人的巨大**了。
宁越心中一暖,他自小孤独惯了,最缺乏来自长辈的关心爱护,路九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又接了几个师兄弟们的电话,互相打趣了一番,宁越终于消停了,但是疲倦的他躺在床上却又睡不着了,满脑子都是心事。
说来也真是蹊跷,为什么论坛上会没有《万万没想到》的剧评呢?仅有的几个都是没名没姓的小人物,那些名声在外的大剧评家们一个都没站出来。
这部剧受的关注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从“寻找宁越”这么个小话题都能在论坛屠版就完全能看出来了,可偏偏专业剧评却没有几个,这实在是太诡异了。
路九拍这部剧就是为了晋级,他现在最需要的是专业人士的认可,可现在大家都沉默不语,你让他情何以堪?
路九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是宁越心里明白他也肯定是有些焦急的,宁越自己就更是焦躁了。
剧评人们都死到哪儿去了?
此刻的长安,也有一个人为了剧评的事儿无心睡眠。
路远是路家嫡系子弟,在《大唐艺术周刊》已经工作了将近三十年了,从一个小编辑一步步爬到了主编的位置。
同时,他也是路九的多年好友,几乎每次路九的新剧一出来,他都是站在功颂德。
可这次,他犹豫了。
刚看完这部剧的时候,路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的是路九拍出来的吗?这风格未免也太诡异了一点。
专业人士眼中的电视剧跟普通民众当然是不一样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论制作水平的话,这部剧真的很粗糙。
《万万没想到》的剧本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大作,相反,制作粗糙一点反而更亲民,更有喜剧效果,如果真把它拍的跟大片一样,那可就不伦不类了。
本身这部剧的亮点的确很多,像路远这样的专业剧评人自然不会看不出来,可真要张嘴夸的时候,他们却感到说不出的别扭。
这部剧太年轻化了,大家在看剧之前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大剧,路九担当主创,还是第一次担当主创,这还用说吗?
可《万万没想到》一出来大家都傻眼了,这尼玛要不要这么清新脱俗?
剧是好剧,可无论是剧情架构还是拍摄手法都太新,在娱乐圈里厮混的哪个不是看片无数?却愣是找不出跟这部剧类似风格的片子来。
就意味着未经受过市场考验,意味着风险。
路远看得很是难受,怎么说呢,这就好比是在看一篇小学生作文,作文的确是好作文,能拿一百分的好作文,可尼玛路九一个文学大师写出个满分作文算怎么回事儿?
这是绝大多数剧评人的感受,想夸也张不开嘴,怎么夸?说“文学大师路九写了一篇满分作文”吗?
但是要批评的话也不好批评,这部剧本身的质量是没问题的,亮点也很多。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剧评人们不敢开口,这题材太新颖了,万一扑街了呢?这些剧评人前头一夸,紧接着这部剧就毁了,那不是打脸吗?
再者说这样的剧明显是针对年轻人的,不像武侠剧那样老少皆宜,受众限制加题材限制,双重限制之下,即使是路九盛名在外,也是有可能扑街的。
准确的讲,这部剧吸引的是二十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年纪太小的看不懂里面的笑点,年纪太大的估计不爱看,这受众限制太大了。
种种原因之下,论坛上居然冷了场,大家宁愿去讨论“宁越是谁”这样鸡毛蒜皮的事情,也不敢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