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各怀心思(1/3)
丘吉尔的愤怒不是没原因的,尽管他也知道,他们提出来的回复原有海峡殖民地的要求有些过分。作为他们的交换条件,给华夏马六甲四大港口的补给权和支持华夏对法属印度支那的实际控制权,这两点几乎都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马六甲四大港口的补给权,付出了生命和鲜血代价的华夏有,可什么也没付出的美国和法国等等欧美国家也同样享有。至于法属印度支那的实际控制权那就更扯淡了,不说那是属于人家法国的前主权,英国根本没这个资格来做好人,真要大家都不同意,不管法国还是英国,真有能力在华夏手里把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再夺回来么?所以,英国开出的这两个交换条件,本身就毫无诚意可言。
只是在丘吉尔眼里,大英帝国的尊严依然要维护,尽管他们现在连本土都丢了,能不能回去还两说。可老牌列强的惯性思维,使他到目前也摆不正华夏在如今世界的格局中的真正位置,依然停留在华夏只要稍加威胁,再给点微不足道的好处,只要面子上光鲜就能对付过去的老观念上。
而华夏看似软弱的答应移交却是似软实硬。同样一句话,同样几个字,由于次序的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撤军移交和移交撤军,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前一种是服软,后一种就是示威了,就差点着丘吉尔的鼻子,嘲笑他的英**队无能和不堪一击。摆明态度就是:你要,我给你,可你守的住吗?就你们那些军队是日本人的对手吗?拿去吧,哭鼻子别来求我们再帮你。摆明了接下去要站在一旁看英国人的笑话!
丘吉尔看明白了这点,还怎么能不愤怒?这还是盟友吗?作为盟国有这样的吗?可他忘了,在他强硬要求华夏把光复了的海峡殖民地交还英国时,他的行为又何尝把华夏作为一个盟友看待了?可即便是个政治家,人性的一些弱点依然无法克服,不能免俗。他只看到了自己的委屈,却看不到别人的委屈。
等到冷静下来的丘吉尔意识到自己的失策,试图把这件事冷处理,先搁置一段时间再说时,华夏却逼了上来。华夏外交委员会在国联例会上,正式向英国方面提出,要求英国如果要继续接管原海峡殖民地,那必须在一个月内与华夏进行交接,华夏国防军要撤军了。如果英国方面不来办理交接,那华夏将视为英国自己主动放弃了他们对原海峡殖民地的主张。
当着国联四十多个国家代表的面,华夏把英国人逼到了墙角。接管?不说在一个月内能输送多少兵员到这些区域,就算华夏再给宽限一些时间,让英国从容调派兵力驻守这些地区,可调过去的部队守得住吗?之前同样占据地利,修建了坚固的永久工事,却被远道而来的日本人以少胜多,打得英国守军丢盔卸甲,十余万英印澳联军现在还呆在日本人的战俘营里。现在,接管一个被打得稀烂,没有一座像样的工事的地域,加上一帮新招募的新兵蛋子组建起来的军队。对手日本人却不再是劳师远征了,他们在不远的菲律宾和和加里曼丹岛上的驻军数量,远超当时日军进攻东南亚初期时的规模。此消彼长,只要华夏袖手旁观,结局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凄惨景象,现在就能想象得到。
放弃吗?若只是一个海峡殖民地倒也罢了,可边还有的爪哇岛、加里曼丹岛、苏拉维西岛和澳大利亚,此例一开,这些地方怎么办?难道都交给华夏人吗?这怎么能行呢?丘吉尔后悔了,他后悔自己过于急切。虽然华夏夺回了马来半岛、新加坡和苏门答腊岛,可日本军队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打击,仅仅损失了三个师团不满十万的兵力。他应该耐着性子,等到华夏把日本在东南亚的势力基本清扫干净再开口。此刻他还不知道,驻守马来半岛的日军第五师团已经被放掉了,日军真正损失不过两个师团而已。
在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进行了一番紧急磋商之后,英国正式给了华夏答复,这事英国政府要进行评估,同时需要经过英国上院和下院的共同批准,所以,一个月肯定是来不及做出反应的,而且调动兵力,没有英国国会上院和下院的批准,也是做不到的,希望华夏再多给一些时间。英国人厚着脸皮用上了“拖”字诀。于此同时,美国政府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名向太平洋战区和华夏军事委员会发来公函,要求华夏尽快确立隶属太平洋战区的作战部队序列,遏制住日军在太平洋上的猖狂。
丘吉尔和罗斯福打的主意就是要让华夏尽早与日本全面开战。他们觉得,只要华夏和日本一旦全面开战,到时,即便华夏想袖手旁观都不可能了。因为到那时候,就算华夏人不去打日本人,日本人也会去打华夏人。只要这个局面一形成,英国人接管了海峡殖民地之后,华夏人也无法真的再袖手旁观。在这个衡量中,罗斯福尽管心里也不赞成让英国恢复对海峡殖民地的统治,可相比要促使华夏与日本的全面开战来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重要。因为只有华夏与日本真正的全面的发生战争,才能让华夏军队拖住日本军队,使美国的西海岸免遭日军的骚扰,让美国人腾出手来潜心恢复军力,积蓄力量重返太平洋。
“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玩什么聊斋啊!”就如这句话一样,英国和美国的这点小伎俩自然瞒不过华夏的徐树铮、胡汉民、汪兆铭这帮老狐狸,同样也没瞒过杨寰宇这只小狐狸。这些时间里,杨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