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再得贤才(1/2)
不过也不是什么都不做。
不论是袁绍,还是曹操,一者这些人都不是蠢蛋,二者他们历来都站在这个时代舆论的巅峰,把持着舆论方向。
不敢与李铮正面交锋,那就抹黑他!
合着那些憋屈的被李铮赶出关中的豪门望族,这些人死了命的抹黑李铮,把他形容成为一个烧杀掠抢无恶不作的大魔头,比之董卓更甚。
他们还很有理由,例举出李铮的种种不是。比如灭韩遂,被形容成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毕竟,当时韩遂也是朝廷任命的征西将军,官职比李铮高了一个阶位。
又比如降服羌胡、击灭右部匈奴,说李铮残忍好杀,把人家生生给灭族了!
尤其是李铮竟然否定了大汉朝的继续存在,端端是逆天之举,乃天理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其中种种说的是有板有眼、泣血涕零,闻之无不咬牙切齿,憎恨不已。
当然,这只能忽悠住那些不明就里的人,比如百姓。当然,以大汉现在这种局势,绝大多数百姓都难保温饱,吃饭穿衣都操碎了心,哪里有心思去声讨李铮?也就当个谈资,乐呵乐呵罢了。
真正的有识之士,谁又看不出这其中的奥妙?
这大汉的天,真正是要变色喽!
面对这一切,李铮却不管不顾不闻不问。领地之外,他管不着。而领地之内,哪个百姓不对他感激,不把他当做天?
只要自己人明白就行,只要自己的力量够强就行,任凭那些跳梁小丑如何上蹿下跳,也不过如此,难道还能伤了李铮半根毫毛?
现在他们跳的欢快,等到李铮稳住一切,腾出手来,再看他们如何?
九月初,荀攸南下益州,任益州牧,主掌益州一切政务。以荀攸的能耐,不过短短时间,益州的形势便趋于稳定,并逐渐实施凉州各种政策,使得益州的局面也走上了正轨。
关中有李铮亲自看着,也迅速稳定下来,走上了正轨。
不论是关中还是益州,受到凉州的影响最是深刻,底层的百姓,说句老实话,早就盼着李铮到来了。
随着各项政策、福利的实施,人们深切的体会到其中的好处,无不欢欣鼓舞。
九月底,距招贤令下达已经一个月。
这天,李铮接见了这一个月来招收的贤才能人。
并从慧眼从其中挑选出三位佼佼者,其一为右扶风郿县人士法正法孝直。
这个人,李铮是如雷贯耳。
后世的历史上,刘备能崛起,一靠诸葛亮,二靠法孝直!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法孝直,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其能力,并不差于戏志才等人,是这个时代顶尖的人才。
其二则是右扶风槐里人马均马德衡。
如果说法正、戏志才等人是军事领域的顶尖人才,诸葛亮、荀彧等人是政治领域的顶尖人才,那么马均,就是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
虽然在这个时代,马均的地位,较之这几位,要差太多。但在他擅长的领域,他已经达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他是一个发明家,李铮深知。这个人,不能在政治方面给他帮助,不能帮他出谋划策领兵作战,而且他还是一个口吃。但他的作用,同样不小。
后世历史上,这位可是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啊!
他改造了织绫机,使得织绫效率提升了四五倍。发明了先进的灌溉工具龙骨水车,也就是翻车。还改良了诸葛连弩。织绫机和翻车,关乎于民生,而诸葛连弩,则关乎军事。作用不可谓不大。
其三,则是一位名叫杜畿的京兆杜陵人。
对这个人,李铮没有什么印象,但通过交流,李铮发现他思绪敏捷,尤其擅于逻辑思考,是个难得的人才。
除了这三位,余下的百余位,也各有才能。或是擅于冶铁制造,或是擅于建筑建设,或是能做县令,或是能当校尉,都是李铮急需的人才。
与他们畅谈了一番,李铮当即将他们按照各自擅长的领域,分门别类,并将之挂靠在了不同的部门之下。
擅于政治文事的,就让其到吏部去报道。擅于工艺匠造的,则让其到工商部下辖的研究院报道。精擅武艺、韬略的,则使其到军中报道。
当然,这些人即便是法正三人,也需要在灵州太学院深造一番,才能任用。毕竟,凉州的状况,不同于寻常,要融入进来,须得学习一番。
对此,法正等人均表示理解。
说实话,他们对凉州,虽然耳闻已久,也十分向往,但其内部的奥秘,也只是似懂非懂,有必要深造。
十月初,天气转凉。
关中的局势,完全稳定了下来,李铮便准备回返灵州。
军师戏志才则被李铮派往函谷关,辅助庞德,参谋关中军机。同时传讯调遣民事部部长荀衍,暂代关中政务,坐镇长安。
十月初五,李铮领着各部战骑,护卫着上百辆马车,出了长安城,缓缓往西而去。
战骑规模不大,繁衍一直是李铮心头最重要的事。现在战事完结,自然不能留在外面,须得屯驻草场,使其繁衍。
至于上百辆马车,其实里面装的,都是书籍。
这是李铮的老丈人,蔡邕蔡伯喈毕生的收藏。
此番李铮要回灵州,自然要把已经定下关系的蔡琰一家带上。蔡邕呢,则要任职于教育部,做副部长,与荀爽一道,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做贡献。
大队的战骑践踏着道路,来往的行人,无不驻足瞩目。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