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利益搏杀(1/2)
却说,李天然带着肖飞所写的那篇创作谈《由窄门到天边》兴冲冲跟肖飞告辞,赶回到社里去。
作家社的莫副总编还在办公室等他。
大周末的,副总编大人不在家里陪老婆孩子,却到单位加班,这种精神是何等的感人啊。
莫总今年已经五十多,快要到站。他这样的老一代编辑人对工作极其的认真负责,不仅对自己要求严,对他人同样是严格苛求的。
《兄弟》这部社里的重点书籍由莫副总亲自负责,这部小说,他已经审核过好几遍,简直连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要推敲再三。
莫副总很欣赏肖节真叫一个流畅啊,好读耐读,可以算的是它的第一个优点。
好读的书一般销量都不会低。
相反的,那些晦涩难懂的小说,哪怕意义啊价值啊什么的评价再高,也是白搭,根本卖不出去多少本。
这是莫副总的经验之谈。
当然,莫副总原本也并非“唯销量论者”的,也是近几年,随着出版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出版社又在讲效益谈业绩,莫副总身为作家社的副总,肩上肯定是有业绩压力的,他这才渐渐的开始关注自己所负责的图书的销量。
莫副总看重《兄弟》,也努力想要将其搞成一本精品书。
所以,他看重这本书的每个细节,想尽力让其尽善尽美。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几经编辑校对排版。书算是差不多定稿成书了。莫副总却突然想到,这书应该让作者写一篇创作感想。以便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
他想到就去做。
便吩咐了李天然去找肖飞,请他写创作谈。
他则亲自等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等着稿子送来让他审阅。
“莫总,肖飞的创作感想已经写好了,请您过目。”李天然敲开了莫副总的办公室门,将肖飞的那篇稿子放到莫副总的办公桌上,说道。
“哦!那我看看。小李你坐吧。”
莫副总戴上老花镜,拿起稿子开始读肖飞的稿子。
“《由窄门到天边》,题目挺有味儿,就是有点短了啊,才几百个字吧。”莫副总嘀咕了一句。
“莫总。这篇稿子写得还是很好的,虽然短,但方方面面都讲到位了,对读者了解作品和作者是有大帮助的。”李天然在旁说道。
“哦。”
莫副总点点头,开始读。
文章不长,莫副总虽然读得很认真很慢,几乎是推敲字眼那样的精读,却也不过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读完了。
“写得真不错。”莫副总笑着说。“真没想到,肖飞也是那种真正天才型的作家啊,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就灵感附体。被自己塑造的人物和故事牵动着如脱缰野马一般恣肆汪洋,原来《兄弟》是这样写出来的。”
国内真正有才情的作家真心不多,又有大才情又能如此勤奋的。就更不多见。
像余华先生,他是那种真正有大才华的作家。可他本人却真心不是什么勤奋的人。
他的每一部新作都是隔了很长时间才写出来的。
例如,写完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之后。余华隔了十年才又推出了《活着》。这十年里,他就是四处游逛。
当然,据余华自己说,他也曾在这中间试着想落笔写一部真正的大书,那种家族史式的煌煌巨著,可惜,写了一些之后,自己不满意,然后就搁置了。
搁置之后,就是继续四处游荡。
其实,说真的,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余华的“等待灵感降临”的说法。
人世间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硬写出来的,作家只要有中上的才华,只要够勤奋,只要熬得住,那就一定能写出来!
之所以余华要等十年才推出新作,是因为他太懒了。太长时间不推出作品,又让他很是不安,害怕被文坛被读者遗忘,这才在潇洒够了的时候真正潜下心来去写作,然后,一部煌煌巨著就那么被他写出来了。
“是啊,莫总,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李天然说道。
“把这篇稿子就当《兄弟》这部小说的后记吧。”莫副总说道。
“好的,莫总,对了,莫总,我这里还有一件事想向您汇报一下。”李天然说道。
“你说。”莫副总点点头。
“莫总,《兄弟》的下部将要在《收获》专号98年春夏卷上刊发,我问肖飞,能否让咱们跟《收获》专号出刊的同时,推出下部的单行本,肖飞说,这事他不管,他让咱们跟《收获》自行商量。”李天然说。
“哦,如果能跟《收获》同时推出下部,估计对咱们会有利一些,我看,可以跟收获商量一下,这事,你不用管了,我跟萧主编商量一下吧。”莫副总点点头说道。
“没准,收获就根本不会同意的。”李天然道。
“这个不应该吧?出版社跟刊物通力合作,共同去培养青年作家,这也是一桩文坛美谈呀!”莫副总笑着说道。
在80年代初中期及这以前,出版社跟文学大型刊物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很密切的。
莫副总还记得,有好多刊物的编辑向自己推荐的,当然,也有出版社的编辑看到一部好的书稿,认为作家很值得培养,也会替作家向大型文学期刊社推荐。
类似这样的合作事例很多很多。
最为知名的,当是在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上发生的一件事。
最初,路遥是把这部书稿投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青年社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