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第134章 运河北上(下)(1/2)
第一百三十四章运河北上(下)
原本从理论上讲,李健作为统率包括江宁在内的江南军务的最高军事长官,也应该是刘继业的顶头上司。但实际上新建陆军已完全自成系统直属于各省巡抚、总督,并受中央陆军部辖制,李健能指挥动的只有各营旧军。因此刘继业虽然对其很客气,但也没有动结交的心思;尤其是知道两人绝非同路人,最终必然会刀兵相见。
干下杯中白酒,侧脸看向主桌那边气氛很是热闹,不少官员在端方面前毕恭毕敬,刘继业轻叹一声。
对于清廷的这些官场习俗,刘继业是深恶痛绝的同时,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今晚酒宴后,端方怕是又有不少孝敬入账了。
端方一行人接下来的路程大致上风平浪静,基本保持着白天在运河航行,傍晚靠岸在当地留宿的模式;每天晚上都有各地官府准备的酒宴。除了让端方收礼收到手抽筋之外,也让刘继业等人大饱口福,腰围也宽了一圈。
就这么航行了四天后,众人在清江浦‘南船北马’的石码头上舍舟换马。端方登上由当地官府准备好的西洋马车,其他人则要么选择骑马、要么几个人挤在一起,沿官道继续北上。一离开了船,众人的好日子就算到头了。
虽然从速度而言,马车与船只相差不远,但是舒适度就有天壤之别了。船只虽然也有晃动,但在无风无浪的运河上依然可以称得上平稳。然而就算是端方所乘坐的,从欧洲引进的西式四轮带弹簧避震器的马车,在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官道上行驶依然是东摇西晃。坐在里面别说看书了,就连睡觉都得担心脑袋会不会撞到车门里面。一天下来,能震得五脏六腑都颠倒过来。
条件最好的马车都是如此情况,普通马车就更是悲剧。一天坐下来浑身酸痛不说,运气不好还要磕到碰到哪里。
正是对清末的路况有所了解,刘继业才与许多军官一样,没有乘坐马车决定骑马。
而不会骑马的文官,则就只能忍受一路颠簸了。
一路走走停停,从清江浦一直北上进入山东境地,到达黄河边上的济南后再次换成船只逆河而上,最终在出发的第十五天后,也就是10月2日晚间抵达了彰德府。
此时的整个彰德府上上下下都为这次秋操做足了准备功课,城内的准备最为详细,根据当时《时报》的描述:“此次大操,地方官吏修缮街道,大街一带各业店铺亦令涂饰一新,各店均悬灯结彩,高揭国旗,宫保(袁世凯)并由天津派来巡捕四百名,分布巡逻,市街之整洁,人民之肃清,诚中国内地之初见也。”
各路参加秋操的部队还未抵达,但是为之准备的营寨、粮草、军资、慰问品等等都已事先通过火车运抵彰德府。堆积如山的物资,有些存放在城内,但更多的则是存放在城外郊区会操周左的临时库房中,由陆军部派出的北洋新军士兵严加看守。
各省前来观操的各色人等抵达彰德府后纷纷入住各地客栈,好在刘继业等人来的还不算迟,尚能租到房间。晚来的只能借宿民宅、甚至庙宇了。刘继业与其他从的江苏官员一起住进了城边上的小酒馆,呆了两天时间。期间与众多观操者一起领了身份牌,又参加了两场由陆军部下属的阅兵处举办的,关于秋操内容、项目等简单介绍。
除此之外,空闲的时间刘继业便在城里城外到处晃悠,通过流利的英文和日文结识了几个外国记者、武官,或者趁着参演部队尚未抵达,先到秋操地点实地考察一番。
到达彰德府第三天,也就是10月5日的一个上午,穿着军装的刘继业来到城外不远的存储军资的仓储,想观察看看北洋军是如何储存兵械、粮秣等军用物资的。
被木质寨墙包围的仓库占地颇大,刘继业在寨门口接受了一名北洋新军排长的检查,在对方问及自己的目的时,刘继业便将自己的军队身份解释了一下,然后说希望能够实地观摩新建陆军的仓库。
趁着对方翻看自己的身份牌的时候,刘继业友善地问道:“小兄弟,哪里人?”
斜挎步枪,正仔细检查刘继业身份证件的哨长抬起头,莫约三十岁的中年人神色冷淡地看着眼前身材高大,身着白衬衫和军裤的年轻中级军官,将身份牌还给对方后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朗声道:“报告长官,卑职是直隶大沽人。”
“隶属哪支部队?”
哨长有些警惕地打量了一下刘继业,并不被对方的笑脸所迷惑,琢磨了片刻才有些犹豫地回答道:“卑职隶属陆军第三镇、第五协第九标第一营。”
刘继业没有想到北洋军里一个不起眼的哨长有那么强的警惕心;本想多了解一些北洋军的情况,但是看对方不情愿的样子想从其口中再问出什么细节怕是不可能,只能友善地笑笑然后走入仓库区。
由于需要供应三万大军一个星期的物资,这座临时搭建起来的军用仓库占地大约三亩,分成三个区域;粮草区、弹药区、以及军资区。每个区按其储存物品的类别搭建起各不相同的大仓库。
刘继业先进了粮草区,他想进入仓库内被拒,只得在外面观看。
莫约一米五高的土墙后面竖立着五个圆形形状的粮仓,约六米高,直径在十五米左右,顶上用茅草铺盖,下面隐隐露出油布。粮仓下方并不与地面接触,而是架在由六根巨木柱子支撑的数十根原木之上。
如此结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