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树一帜(3/3)
也十分复杂,但是这种地形有个好处,就是丘陵当中的“川”比较多,如果能沿着这些“川”进兵的话,速度也是相当快的。冀县的西北部和北部,主要是平襄、阿阳两县,其中,平襄县位于现在的通渭,当地的地形地貌,也比较复杂。而阿阳却位于现在的静宁县,这里是后世312国道经过的地方,从兰州经定西、静宁、庄浪,然后南下至天水市,这一带的地势相对平缓,利于大军行动。
于是,北宫玉亲率大军,直逼阿阳城下。然而,这一次,他又失算了——阿阳城中,同样驻守着一位能人。
此人姓盖名勋字元固,敦煌人氏,也是汉末的一员名将,只不过,他毕生的功业,大多局限于凉州一隅,因此不如皇甫嵩那么出名罢了。
此时,他乃是汉阳郡的长史——汉代,边郡往往设有长史一职,协助太守掌兵事。左昌据守冀县不出,坐视允吾被围,却不敢发兵相救。盖勋再三劝谏,左昌非但不听,还因此怨恨上了盖勋。
得到北宫玉攻入汉阳的消息后,盖勋结合各方报告来的信息,断定北宫玉会绕开獂道,北上进攻阿阳,然后再南下冀县。为此,他自动请缨,想带兵去防守阿阳县。
左昌本意全力保守冀县,只要冀县不失,他身上的责任也就大不到哪去,撑到朝廷派遣大军前来平叛,便可以安然渡过此劫,至少,自己的性命是绝对无虞的。
但是,被盖勋屡次劝谏闹烦了的左昌,索性乘此机会,把盖勋给远远的打发到阿阳去,免得盖勋再来对他指手画脚。不过,左昌可不愿意给盖勋调拨一兵一卒,只签发了文书,允许盖勋沿途招募诸县的丁壮,前往阿阳守御。
虽然明知左昌这是在刁难自己,可是为了汉阳的安危,从保全大局的角度出发,盖勋还是一咬牙,接下了这个任务。
好在,盖勋出身于凉州的官宦世家,根基匪浅。而且,他担任汉阳长史的期间,深明大义,公私分明,深得汉阳吏民的敬重,威望素著。经过他的号召,沿途的望垣、显亲、略阳、成纪诸县,不仅征募了不少丁壮给盖勋,而且当地的豪族子弟,更是仰慕盖勋的名望,纷纷挟弓矢、率家兵以从。等到达了阿阳县后,居然让盖勋凑起了八千余人的一支队伍。
手里有了足够的兵力,又有坚城可以固守——凉州胡汉混居,战事频仍,大部分城池尽管不很高大,却都修得十分坚固——再加上盖勋的将略,小小的一座阿阳城,却硬生生的将三万羌骑给挡在了城下。
面对这种情况,北宫玉只能徒叹奈何了。非是他不想绕开阿阳,发挥骑兵的优势,分兵进击。而是此处的地形,毕竟不比草原地区,四通八达,怎么走都可以。这里的大路,基本都是两山之间所夹的“川”,路线基本都是固定的,而且两边有山的话,也很容易被人伏击或者阻断去路。因此,如果北宫玉贸然绕开阿阳,直接南下的话,很可能就会被盖勋反手一击,截断他的补给和退路。
尽管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的军队,更能吃苦耐劳,对补给的依赖程度也较小,但是,依赖再小也并不是没有依赖,特别是羌族的部队并不擅长攻城拔地,进入内地之后,其劫掠粮草的能力,也会大为削弱,无法完全做到以战养战。
要知道,即便是后来纵横欧亚的蒙古军队,也是吸收了金人以及阿拉伯人的攻城技术之后,才能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
就在北宫玉顿兵阿阳城下,战局僵持下来的时候,王国率领本部人马,也从金城赶来,与北宫玉会师一处了。
按说,有董卓这位凶神坐镇武威,王国与宋建本不敢轻易出兵,否则,万一被董卓抄了后路怎么办?
然而,韩约对此却持有不同的意见。董卓被刘照用谶语陷害一事,羌族诸部的首领虽然并不知情——他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谶语到底是什么东西,都值得怀疑——但是,作为凉州地区的豪族大姓,韩约对此却是一清二楚(当然,人们并不知道谶语是刘照散布的)。
一个被谶语说成是颠覆大汉祸首的人,一个被皇帝猜忌,从河东腹地发配到武威边郡来的人,又怎会积极为大汉朝廷出力呢?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