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并非危言耸听(1/3)
第四章并非危言耸听
说到这里,刘照微微停顿了片刻,此时,大殿当中,一片寂静,唯有刘宏粗重的呼吸声,清晰可闻。
卢植等人皆面露喜色,刘照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绵里藏针,对刘宏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再加上他皇子的身份,效果可比大臣们的劝谏,要好多了。
而刘宏的脸上,却是青一道白一道,阴晴不定,神色极为复杂。一方面来说,自己儿子说的的确在理;可另一方面来说,刘宏此刻也犯了几分拗脾气,不愿意轻易向臣下低头,承认自己做错了。
见众人没有说话,刘照便自行说了下去:“父皇,儿臣身边,有一名亲信内侍,名叫侯谨,父皇还记得吧?有时候想起来,儿臣与侯谨,同是人生父母养,可是运命相差之大,实在是天壤之别。侯谨家中贫困,兄弟众多,父母养不活这么多的孩子,只能将侯谨典卖为奴,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好的前途,甚至不惜自阉以求入宫。可是儿臣呢?从小锦衣玉食,行动都有人跟在身边伺候,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平日的一应用度之物,不是尚方精心制造,便是由各地进上来的贡品。比如,儿臣喜欢喝茶,每年蜀郡便要为儿臣专门挑选最优质的茶叶,送来京师,一斤茶叶所耗的钱财,恐怕足够买好几石米了。”
“为何儿臣能享受这般的荣华富贵,侯谨却不能?原因很简单,儿臣运气好,生在了皇家,儿臣的父亲,乃是天下至尊至贵的皇帝。因此,儿臣的一身荣华富贵,都是拜父皇所赐,若是父皇失去了天下至尊的地位,那儿臣也就成了地上的泥土,任人践踏。故而,儿臣今日前来劝谏父皇,不是为了什么士林清名,也不是为了向什么人示好,只是为我刘氏的家业考虑。”
“父皇如若实在不愿听从诸位大臣以及儿臣的劝谏的话,那儿臣也没办法。只求父皇将儿臣转封为吴王,不日即遣儿臣前去就国。吴郡有三江之险,又非中原逐鹿之地,儿臣到了那里,善加经营的话,或可保守江东一隅,以求偏安。来日,待中原逐鹿方定,新朝建立之时,儿臣再奉表归降,到时候,想来做一个安乐公、归命侯,还是可以的。这样,也算是儿臣为我解渎亭侯一脉的刘氏,保留了一支香火。”
说到最后这段,刘照同学又忍不住不正经起来,用上了略带调侃的话语。而刘宏听了“新朝建立”、“安乐公”、“归命侯”这一类的字眼后,登时觉得好像被戳了心窝子一般,他勃然大怒,喝道:“好!好!好!那我如了你所愿,这就下诏转封你为吴王,即日就国!你去偏安你的江东一隅之地,我来做我的亡国之君!”
“儿臣谢过父皇的恩典。”刘照一本正经的答应了一声,便起身告退了。走到殿门边上,刘照转过身来,又朝着刘宏一礼,道:“虽不知是何人向父皇建言,向百官收取‘修宫钱’的,但是,儿臣建议,父皇最好将此人的亲属家眷,全都请到洛阳城里来,拨给专门的院落居住,派羽林虎贲早晚好好看护。果真到了大限之日,父皇不妨先下令,将这一家子全部堵在院中,活活烧死。父皇到时听了这些鼠辈在大火中的惨呼哀嚎,或者可以解一解心头之恨,也未可知。”
看到刘照稚嫩的脸庞上,流露出来的天真无邪的笑容,再对比他话语当中所透露出来的那一股残忍和无情,心中有鬼的张让,登时打了寒颤,悄悄的望向了刘宏。
刘宏望着刘照离去的背影,突然觉得心里有如一团乱麻一般,愤怒、羞愧、不安、无助,种种情绪,纠缠在一起,竟让刘宏不知该用什么方法来发泄才好。最后,他只能恨恨的将眼前的几案掀翻在地,然后无力的往后一靠。张让、赵忠二人,赶忙从背后扶住刘宏,替他揉胸顺气。
在场的几位大臣,也是啼笑皆非,他们也一时弄不清楚,刘照今天到底是助力来了,还是搅局来了;他说的那些话,到底是戏谑之言,还是真有这种打算?
而我们的刘照同学,出了猗兰殿,乘车直接返回芳林园后,刚进华光殿的大门,就叫嚷道:“搬家了,搬家了!”
身边的侯谨,闻言吓了一跳,忙道:“殿下,你不是当真的吧?”
刘照微微一笑,道:“怎么不是当真,与其困在洛阳城中等死,还不如早早去外面躲避。去,把侯大伴叫来,我有话要嘱咐他。”
不多时,侯振满头大汗的跑了过来,上气不接下气的问道:“殿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可是天子责罚殿下了?要不要请皇后过来,为殿下做主?”
“大伴,休慌,休慌,不是天子责罚于我,而是我自请转封吴郡,即日就国的。大伴啊,你先带人把我这里的各样物品,清理一遍,若是有原本属于宫中的物品,一律留下,还有那些不符合诸侯王规制的物品,也一律留下。收拾收拾,准备去江东罢!”刘照面无表情的说道。
侯振也搞不清楚,刘照这是在赌气?还是当真要走?不过,刘照自幼就是个极有主张的人,早就在内侍当中树立起了威严,即便是侯振,也不敢欺刘照年幼,便把他的话当成耳边风。因此,侯振立刻调拨人手,先清点起殿中的物品来。自然,悄悄派人去通知何皇后,也是必须的。
首先被惊动的,是住在崇光殿的万年公主刘胤男,听说爱护自己的阿弟被转封去了很远很远的什么“吴郡”,她一时竟是惊呆了,反倒是她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