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杨赐罢公(2/3)
了痘,对天花这种恶疾产生了免疫力,这就让他的寿命,更加有了保障。还有,在本时空,有了刘照居中缓和,刘宏与何皇后的感情,已经基本修好如初了。有了何皇后的缱绻和管束,刘宏在撒播雨露这方面,肯定要收敛许多。因此,刘宏还会不会跟原本历史上一样,因不知节制而病发身亡,也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有时候细想起来,连刘照自己都觉得害怕,万一刘宏的寿数,远比历史上要长,那么,真不用等什么董卓进京了,恐怕在刘宏驾崩之前,他老人家已经把大汉给直接玩死了。到时候,带兵进入京畿,包围洛阳城的,恐怕就是某支发展壮大起来的农民起义军了。而自己一家,恐怕也就只能万金堂里点一把火,与搜刮来的金银财宝,一起化成飞灰了。
可是,眼下的刘照,除了静静的等待,除了盼着自己的老爹早点挂以外,又有什么办法呢?难道真要带兵逼宫,提前接位吗?且不说这个计划能不能行得通,就算行得通,恐怕也是给后世儿孙,留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刘照知道,自己继位之后,想要真正延续大汉的生命,就得打压世家阀族的势力。到时候,就不怕世家阀族故技重施(因为眼下刘照若想提前接位,必然离不开世家阀族的支持),自己的儿孙有样学样,“深肖乃祖”,也来个带兵逼宫,提前接位?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功勋盖世,英明神武,后人都认为,由他取代故太子李建成,继承大统,不仅是理所应当,而且对大唐政权也是十分有利的。
可是,不管李世民的理由有多么的充分和正当,由他杀兄逼父所开的政治先例,对于大唐来说,却是极为恶劣的。自此,李唐皇室的父子兄弟之间,为了皇权,不惜骨肉相残,动辄付诸武力政变。就连始作俑者的李世民,也未能逃脱自己儿子造自己反的悲剧。
即便是在安史之乱,大唐覆亡在即的时刻,李唐皇室依旧没忘了这个传统,唐肃宗李亨背着父亲唐玄宗李隆基,在灵武直接登基继位,把远在巴蜀的父亲给生生逼成了“太上皇”,而另一位起兵勤王的皇子,永王李璘,也最终陷入了皇位之争,兵败被杀。
所以,这个坏的先例,不到万不得已,刘照是万万不敢开的。
杨赐拭去了泪水后,心情略微平复了一些,他将手巾还给了刘照,和蔼的一笑,道:“老臣适才失态啦,竟然对着殿下发了那么多的牢骚。”
“杨公一心为国,忠心可嘉,只恨弁年纪尚幼,不能为杨公解忧。”刘照叹息一声,也忍不住流露出了一句心里话。
“殿下也毋须太过忧虑。只要殿下继续亲贤臣而远小人,收罗天下英才为己用,即便天下真的倾覆在即,殿下也有能力可以力挽狂澜,再造大汉。昔日,高皇帝起身不过一亭长耳,然得四方豪杰之士死力,故能攻灭强秦,击败项羽,成就千古帝业。而今,殿下身为嗣君,名正言顺,又有良臣为辅,豪杰效命,只需善处父子之间,他日必能成事。”杨赐反过来安慰起刘照来。
听到“善处父子之间”这一句话,刘照登时明白了过来。其实,在杨赐心里,早就把复兴汉室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了。今日对刘宏的一番劝谏,只不过是他在尽人臣的责任罢了,同时,也是在尽力为刘照,争取更多的时间——如果能让刘宏更改哪怕是一样过失,也等于是给大汉多创造了一分生机,让刘照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成长壮大。
刘照起身离开了座位,在车上向杨赐跪拜了下去,道:“杨公的恩德,弁此生莫忘!”
杨赐见状,赶忙将刘照扶了起来,道:“老臣如此,并非为了殿下一人,而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也是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殿下何须对我一个行将枯朽之人,惦念不忘,只要殿下不要忘了天下的百姓,善待他们,老朽在黄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车驾行至太尉府门口,刘照扶着杨赐下车,刚出来,就见一个人影急匆匆的迎了过来,拱手行礼道:“大人无恙否?”
杨赐闻言,呵斥道:“弘农王在此,休得无礼!”
那人这才看清,扶着杨赐的,乃是刘照,赶忙行礼道:“彪一时心切,未曾看到殿下在此,失礼了,还望殿下恕罪!”
刘照呵呵一笑,道:“文先不必多礼,孝乃善之先,你关心父亲,何过之有!”
原来,来人正是杨赐的儿子,永乐少府杨彪【注一】。永乐少府是管理永乐宫日常事务的官职,而永乐宫,则是皇太后的居所,因此,永乐少府的地位,几乎可与大长秋相提并论。只不过,如今的董太后,身份尴尬,只能自称永安宫,住在南宫嘉德殿,故而,永乐少府反倒成了闲职。
听闻到父亲闯宫进谏的消息,杨彪也是吓了一大跳。他再三打探消息,却没有一点眉目,最后,只能回到太尉府,焦急的等待父亲的消息。没想到,父亲平安回来了不说,居然还是弘农王亲自相送。见此情状,杨彪总算放下了那颗悬在半空的心,既然是弘农王送父亲回来的,那足以证明,父亲与天子之间,并未发生什么冲突。
只不过,看到杨赐那苍老、疲惫的神态,杨彪还是忍不住有些担心。恭恭敬敬的送走刘照之后,他扶着杨赐,回到了府中。
“大人,今日究竟……”杨彪忍不住开口询问起了事情的经过。
杨赐摇了摇头,道:“为父不过是去尽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