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失败的揭发(2/3)
“看来太平道果然是急眼了,如此甚好,说明我们的策略是有效的。不必理会他们,我们继续按部就班的发展正一道,推广种痘术即可。当然,史真人身边的防卫,我也会增派人手加强的。”“哼,这个太平道,越来越不像话了!今天那个马元义所说的话,不是摆明了要谋反吗?老夫定要将此事奏明天子,请求天子查禁太平道。”马日磾怒道。
“先生,那个马元义虽有悖逆之语,可是太平道毕竟反迹未彰,我们手头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就这样上奏天子的话,恐怕不会有什么效果。”刘照道。
“太平道的不轨之心,路人皆知,有哪里用得着什么证据?岂有聚众百万而不行逆乱之事者?那张角执左道,称大贤,诳耀百姓,就算他现在还没有造反的行迹,而朝廷又岂能容得下他?”马日磾反驳道。
刘照无奈的笑了一笑,道:“先生说得虽然有理,但是天子毕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子,恐怕在太平道反迹暴露之前,是不愿意多理会的。更何况,太平道与诸常侍交厚,到时候他们肯定会帮太平道说好话,这样一来,天子就加难以下决断了。”
“天子愿不愿意理会是一回事,臣子能不能直言进谏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我们这个做臣子的,各个只知道独善其身的话,那朝廷养大臣还有何用?不如都挂冠归隐好了,也免得尸位素餐!”
看到劝不住马日磾,刘照也只得作罢。其实,对于刘照来说,想要逼反太平道还不简单,直接把唐周那小子给逮过来,然后把x大酷刑往他眼前那么一摆,保证让他把知道的东西全部都招了。
只是,正一道如今才刚刚起步,连个大致的框架都还没有搭建好,而借着给洛阳乃至河南地区的民众种痘的机会发展正一道,这本是刘照既定的方略。否则,天下大乱之后,朝廷上下的人力物力,都要集中在平叛方面,而正一道的发展,就免不了要被延后几年了。
虽说战乱也是发展正一道的一个好机会,但是前提是正一道有一定的基础和人手,否则就凭史道人带着寥寥几个僮仆,又如何在战乱之中,发展信众呢?
带上刘照为他调拨的两队卫士之后,史道人离开了芳林园,回邙山去了。而马日磾在给刘照上完课后,迫不及待的去了太尉府,与杨赐商议揭发太平道之事。
听到马日磾的来意之后,杨赐点头称善。这已经不是杨赐第一次出手对付太平道了,早在光和四年(181年),杨赐担任司徒的时候,他就曾奏请刘宏下诏,让各州郡的刺史、太守护送流民回乡,免得他们拖家带口的投奔张角,可惜奏疏才送上去,杨赐就因故罢职了,所以这个提案最终没能施行。
“翁叔所言甚是,这个太平道,的确不能继续放纵下去了。前些日子,侍御史刘子奇(刘陶字子奇)与奉车都尉乐子乔(乐松字子乔)、议郎袁子赐(袁贡字子赐)一起来找我,就曾提起这件事。依我之见,是时候上疏切谏天子,查禁太平道了!”杨赐道。
两人议定之后,各自去通知相关人等。第二天,一封封奏疏直达禁中,全部都是揭发、参奏太平道的。
刘宏看过后,本想一推了之,但是奈何上疏之人,身份都非同小可,太尉杨赐、司徒袁隗、司空张济、光禄勋刘宽、侍御史刘陶、弘农王傅马日磾、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这些人中,不仅有几位朝廷的元老大臣(杨赐、袁隗、张济、刘宽,都是数次担任三公职位的人),还有专门司职监察的御史,甚至还有乐松这个宠臣(乐松出身于鸿门待诏,是刘宏的文学侍从,曾经挑唆刘宏扩建西园,名声很不好)。这样一来,于情于理,他都不好将这些奏疏束之高阁。
无奈之下,刘宏只好照例先向身边的常侍们咨询一番。
听了刘宏所言,张让和赵忠几人,居然一反常态的沉默了起来——这并不奇怪,如今的张让、赵忠等人,早就信奉了史道人所宣扬的“轮回说”,哪里肯为太平道出头?万一因此得罪了史真人怎么办?默不作声,两不相帮,已经算是他们看在往日情面上,给太平道最大的帮助了。
倒是封谞、徐奉两人,做贼心虚,赶忙出面为太平道讲起好话来。
封谞与徐奉两人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在张让赵忠等人沉默的情景之下,他们反常的表现,反倒让人心生疑虑。
最后,还是蹇硕本着“弘农王赞同的我就一定要反对,弘农王反对的我就一定要赞同”的精神,出言帮腔了。
“陛下,太平道聚众百万,的确是国家的祸害。只是,如今他们还没有造反的迹象,如果朝廷逼勒得紧了,恐怕反倒会把张角等人逼反,那可就酿成大祸了。陛下,太平道之所以能聚集起那么多徒众,无非就是因为近些年天下时有大疫、灾祸罢了。古时候,尧帝曾经遭遇旱灾,舜帝曾经遭遇水灾,这些天灾本就不是人力可以避免的,所以等过上几年之后,天时转好,灾祸减少,那时候人民自然会回乡安居乐业,而张角等人,也就自然没法再招聚徒众了。”
刘宏闻言,心里大为受用,蹇硕这番话,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绕开了“天人感应”学说,把时节的异常,和天子的治政,给剥离开来了,直接告诉刘宏,时节的好坏,跟您老人家的治政水平,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您老人家运气不好,碰上坏天气罢了。等天气一转好的话,天下自然会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