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朝堂(1/2)
裔国原本是大昭国临近的一个小国家,裔族从前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常年过着迁徙的生活,后来在不断的搬迁中终于寻找到一处雨水风盛,物产富裕的地方,便定居了下来。/p
因为地处高寒地区,雪山流淌下来的水汇集到一起,行成了一条巨大的江河,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山石,使这里的千草百花养育得鲜嫩娇艳,育出的五谷六畜也是饱满肥壮,于是淳朴知足的裔族人便不再想走了,从此结束漂泊无依的日子,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国家。/p
从前的裔国国王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百姓生活还算是安居乐业,但自从肥王继位后,国祚就每况愈下。因为年轻的肥王好战,又好大喜功,面对沃野千里,气候温润的大昭帝国,肥王恨不得将其一举攻下,并收入囊中。于是多次带兵进犯,但大昭国也不是吃素的,皇帝派启勋带上万千精良将士将其节节败退,肥王最终偏安一隅。一时之间,裔国人提起启勋更是闻风丧胆,不敢再犯。因为没有喘息的机会,加上也没有能力和财力做支撑,无力反击,肥王决定开城向大昭称臣,从此变为大昭的附属国。但是每每有附而再叛的倾向,肥王依旧是蠢蠢欲动。/p
裔国归属朝廷后,皇帝将一切事宜交由启勋处置不加以干涉。启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让裔国人们继续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信仰,并未强行将其同化。/p
除去肥王的暴戾,这里的人民确实非常善良和纯真的。原本惧怕启勋的裔国人民渐渐地开始爱戴这位贤明的王爷,一来二去,启勋也是对这里的人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因此,尽管此次疫情来势汹汹,启勋心中挂念不已,虽然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他不愿意看到无辜的百姓遭受恶疾的折磨,他想为这里的人民解解围。/p
因此,次日启勋便带着忆慈趁着暑气还未上升起来,已经披星戴月地赶回府上,一到门口,启勋顾不得车上的忆慈,跳下车径直走进府中匆忙换了朝服,骑马赶去上早朝。/p
果然,疫情已经传到皇帝的耳中,年老的皇帝似乎被这猝不及防的消息震惊到了。/p
大殿上鸦雀无声,上奏的人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清脆响亮。/p
“启禀陛下,此次疫情可谓万分凶险,十室就有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几乎无生还的可能。”/p
“此役情因为传染性极强,生病的人不敢前去慰问,死了的人既不敢吊念也无人敢去收尸,因此裔国之内横尸遍野,叫人触目惊心。”/p
“裔国已经有大量人口死去,并且很快将传入咱们大昭国境内。”/p
“此瘟疫,朝发夕死。一夜之内,百姓惊慌失逃,人们流离失所”。/p
“死亡率极高,有的家人死去一半,有的却是一家人全死了。”/p
此时裔国城中实际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p
“因为死的人实在太多,据传言,白天已经有人看见城中处处飘荡的鬼影,真真是令人毛骨悚然。”/p
坐在“正大光明”牌匾下的老皇帝听着殿中之人一一禀报,眼光扫了扫四周,顿一顿神说道:“众位爱卿,可有谁愿意替朕跑一趟裔国,或是有什么好的建议提一提,尽管畅所欲言,朕有重赏。”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是救灾一事毕竟关乎死生大事,纵然有再多的钱财,对于惜命的人来说,还是望而却步的。/p
因此,殿中无人搭理皇帝的话,他的话回荡在寂静的金銮殿中,随着回声的渐渐小去而消失。/p
“难道我大昭国就没有一个能人志士吗?”/p
依旧是死一般的寂静。/p
“再没有人出来的话,朕只好直接指派,朕说是谁就是谁,不得违抗。”/p
此时,空旷的殿中想起一阵响亮的声音。“父皇,儿臣以为此事非七弟莫属,父皇,您想想看,当年要不是七弟带兵制服了裔国,现在恐怕依然是战乱不断。加上七弟治理裔国多年的经验来看,他是最熟悉裔国国情的人了,现下情况紧急,若是派了其他人去难免生疏。”/p
刚才还死水一般的金銮殿中,随着祁煜的一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他话音才落,后面就有一帮人跟着起哄。/p
“是啊,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三殿下果然英明啊。”/p
“对啊,皇上,七殿下当真是最佳人选选。”/p
“再没有人比七殿下更合适的了。”/p
“对对对,三殿下说得极是。”/p
....../p
很明显,这些人无不是祁煜在朝中的党羽,比起老皇帝苍白无力的发话,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符合,祁煜很是受用。/p
在这满朝文武当中,除了像祁煜等趋利避害的人,当然还有一些刚正不阿的老臣有话要说,对于艰难时刻刻意躲避,却不惜将启勋推向风口浪尖的人自然是看不过的。/p
因此,首先站出来发声的是内阁老臣张之垚,疾言厉色,愤慨地说道:“三殿下所说的话老臣有些异议,虽然七殿下对裔国的情形十分了解不假,但这并不能成为唯一的理由,其他派去的人只要悉心请教七殿下又未尝不可,为何非要七殿下亲自去?”/p
“再说了,以七殿下现在的身子,纵然他有那样的心思,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举荐七皇子去灾区的人怕是要将他的最后一点精力都耗尽才罢休。”张之垚说完之后眼睛恶狠狠地看向刚才极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