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巧夺天工(1/2)
“臭小子,你要开药馆老夫不反对,但是该烧窑的时候就好好烧窑!”/p
班鲁指着发呆已久的他喝道:“人家都是干一行爱一行,学一门钻一门,再看看你小子,都快把窑洞烤熟了,烧制出来的瓷器要是能用才怪!”/p
听闻,李阳立马反应了过来,赶忙收回火元素,抄起铁锹向窑门铲去。/p
“你这糟老头就不能小声点嘛,本夫人耳朵都快要被你震聋了。”/p
老巫婆愠怒道:“人家小李年纪轻轻便如此高超的医术,又主动跟你学习这什么制陶术,你倒好,非打即骂的,有话就不能好好说?”/p
“妇人之仁。”/p
班鲁:“都说严师出高徒,我在一旁盯着这小子也敢思想跑毛,假如要是没有我的监督,他还指不定偷懒到什么地步呢!”/p
“行了,少说点。”/p
老巫婆:“我相信小李自己心里一定有数,再者,这不是还没出窑么,你急个什么劲儿,说不定……”/p
“说不定他那些破玩意儿还真能烧成?”/p
班鲁:“这么长时间,这么大的火,不懂得掌控时机,不用心去烧制,就算有察颜观色的本事也白废。”/p
“我敢保证,要是这小子刚才捏出来的那些个稀奇古怪的破杯子,但凡能有一盏安然无恙的出窑,我就……”/p
“你就怎样?”/p
“我就说这小子能行,你还不信,果然是天赋过人,没让老夫失望,嘿嘿!”/p
班鲁笑吟吟的说着,脸上显得无比尴尬,转而将目光重新锁定在那些刚出窑的瓷杯上,不禁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面容。/p
因为那些被李阳相继铲出来的瓷器,无一例外,全部都安然无恙,不仅没有任何开裂、变形出现,甚至就连针孔这种资深的制陶大师有时难以避免的缺陷都没有!/p
当李阳将窑洞内的高脚杯、啤酒杯、利口杯等各种在两人看来造型怪异,不知何用的瓷杯逐一铲出后,望着那些由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再度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p
同时,他表现的也很是讶异。/p
众所周知,华夏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华夏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陶瓷技术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p
而事实上,就跟窑洞文化一样,陶瓷既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尤其是瓷器文化,其影响可以说是与酒文化不相上下,甚至更加深远,毕竟伯乐还需千里马,美酒则也理应要用良匠杯。/p
良匠杯,指的不是某种特定杯型,而是指由具有匠心精神的匠人,配合精良工艺制作出来的杯子,形容杯子非常完美,或者说是已经无限接近于完美的程度。/p
虽然李阳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具有匠心精神的艺人,但在他看来,摆在面前的,这些他亲手制作出来的瓷杯,堪称完美!/p
班鲁在一旁捋着那精心编制直呼:“天才,你小子真的是个天才……”/p
“经过老夫的一番观察,想来也只有四个字可以用来评价这些瓷器,除了这四个字,别无它词。”/p
“哪四个字?”/p
“巧夺天工!”/p
后者解释道:“真是不可思议,这些瓷杯非但没有任何一盏出现针孔,哪怕一处气泡和惊釉的缺陷都不存在,不是巧夺天工是什么?”/p
针孔,顾名思义,就是指产品釉面出现微小凹痕或小孔,形成此类缺陷的原因主要是坯料中碳素、氧化铁含量较高。/p
当升温快时,烧制物未能完全烧尽挥发而到后期高温阶段才逸出釉面,就会形成宛如微观火山状的针孔。/p
惊釉,乃是指釉面有发丝粗的裂纹,主要原因是坯、釉膨胀系数相差较大。/p
此外,烧制温度过高、冷却不合理或釉层过厚也会形成惊釉缺陷。/p
起泡则分两种,一种是坯泡,一种是釉泡。/p
坯泡主要是瓷胎与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烧制过程中升温快,上下温度差波动过大导致。/p
而釉泡则是沉积炭及分解物在釉熔前未能烧尽挥发,气体被阻于釉面层中形成。/p
除了这样,其实还有很多烧制过程中瓷器经常会出现的缺陷,但事实证明,李阳制作出的这批瓷器,不仅连这三种最容易,且最严重的缺陷都没有发生,其他小毛病也是荡然无存。/p
综上所述,在烧制瓷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缺陷,差不多都跟一个字有关,那就是釉。/p
所以,与制陶相比,制瓷要多出来一道工序,那就是上釉。/p
一套完整的烧制瓷器流程下来,按照顺序应依次为:配泥、塑形、锻造、出窑冷却、上釉、二次锻造,再出窑冷却,方才算得上真正完成。/p
上釉,就是指在烧制瓷器时,应该先烧制好毛胚,然后再拿出来上釉。/p
釉是瓷器与陶器最大的区别,说白了,就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薄层,因为陶器大多都不会上釉,所以相对而言,才导致不管是触感和质感,都远没有瓷器光滑细腻。/p
并且,对陶瓷进行上釉,也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p
故此,上釉可谓是制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p
但要上釉,首先必须要有釉浆。/p
通常情况下,釉浆是用矿物原料,比如长石、石英、滑石,还有高岭土等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