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静心扶贫(1/2)
投资的项目,在郑畏的盯靠下,终于大部分落地生根,开始了基础建设。/p
蔬菜项目,最直接,搭建了钢结构的室内交易市场和周转库,就开始了运营。几个种植蔬菜的村庄,眼见着老百姓收入暴涨。/p
在家种菜,不愁卖,价格还比之前高出一截。/p
最为关键的,蔬菜品种由蔬菜公司出种子,各种肥料和有机农药,都统一提供,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着。/p
种植蔬菜的农户,只需按照要求,及时播种、浇水、施肥、喷施农药,采摘或者收割,然后送到市场上就行了。/p
这些蔬菜全部运到省城去了,菜农和蔬菜公司都获利,比起所谓的互联网加来,可是实实在在多了。/p
郑畏跟投资商谈好了一件公益性的活动,留下一些合适岗位,从贫困户中选一部分合适的人来做,帮着他们早日脱贫。/p
特别是每个村的蔬菜收购点上,都由当村的贫困户能够做事的人来承担着收购和看护工作。/p
郑畏安排管委会扶贫办的工作人员,逐村核实了贫困户家庭成员情况,根据体力情况,逐人就近进行安置工作。/p
剩下些体力、智力上有问题的,由蔬菜公司租用客车,每天接送上下班。/p
在蔬菜公司里,这些人经过培训,进行蔬菜分拣或包装工作,还是蛮胜任的。/p
很多腿脚不灵便的人,做起这些活来,效率还是很高的。手头灵活的,一天下来,能够挣到二百多元。/p
每月拿到五六千元工资,这些贫困户就基本脱贫了。/p
通过这种方式,消减了不少贫困户。/p
对于那些只能做到生活自理的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日常访寒问暖。/p
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户,有条件的村庄实行了集中供养,村里出人照料,园区管委会出资补贴。/p
九个村庄,很快就有四个村实现了集中供养。/p
顶上村邹玉珠,把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户,全部集中到新开发的民宿旅馆里,把园区管委会补贴和村里应该收入的,全部给民宿旅馆经营者。/p
如此一来,把带有极强季节性的民宿旅游维持得极好,旺季通过接待旅客挣钱,淡季靠照顾贫困户的老人,也得维持着旅馆正常运转。/p
郑畏对每个村都进行了调研,让扶贫办统计出来的数字,看出来扶贫任务还是任重道远的。/p
王汉青的干果公司招工直接以贫困户和残疾人为主,为郑畏安置贫困户解决了大问题。/p
干果分拣,轻松的能活动的人就能干。/p
陈家涧一位三十几岁的青壮年,身体没有毛病,只是因为好吃懒做,住无定所,靠帮邻居干些杂活,饥一顿饱一顿地混日子。/p
当时,村支书实在看不过眼去,给他报上贫困户,进行资助。/p
这位叫陈日光的家伙一个人过混日子过惯了,接到扶贫款,就去买肉买鱼,一阵瞎吃,就再穷得叮当响。/p
王大力为了帮助陈日光脱贫,也是想尽了办法。/p
让他到苇编厂打工,他手指不灵活,学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学会。让他干装卸工,他一会就找不着人,不是头痛就是拉肚。/p
也没有人愿意与他一起干活,到处讨人嫌。/p
“日光,日光,真是天天光。”/p
村民对陈日光真是厌恶至极,穷吃赖喝的,这辈子无出头之日了。/p
王大力跟郑畏汇报陈日光的情况,郑畏有了极大兴趣,七老岭也有这么一位神仙也难治的混子。/p
两相比较,陈日光还算知道帮人干活,混口吃喝。/p
七老岭那位尤全友,赖得最出名。/p
他家老屋倒塌,村里给他建了三间互房,安装了不锈钢门窗。/p
住了些日子,他进出直接从窗户里,连门也赖得开关。/p
有些直接睡在窗外的草堆里,赖得连屋都不愿意回。/p
郑畏安排扶贫办把类似情况的人全摸出来,看看能不能集中管理起来,让他们自食其力。/p
九个村总共摸出来五个这样的刺头,年龄都在二十到五十左右。/p
扶贫办的负责人汇报完每个人的情况,一脸难为情。/p
“每个人,我都接触过了。说园区统一给他们安置住处,找人帮着洗衣做饭,大部分人愿意。”/p
“可是,当我说得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时,两三个人直摇头。”/p
郑畏笑笑,跟扶贫办负责人说:“不急,先让他们去陈家涧适应一下集体生活。看看那些老人干点小活,就有收入。还吃得好,穿得暖。”/p
先吸引着看看,说不定里面就出来能干的。解决一个,是一个。/p
扶贫办派车去村里,把这几个刺头拉着到陈家涧看看,说好去管吃好饭,看看不愿意在那里,就送回家。/p
这样的好说孬说,只拉了去七个人去。/p
领着他们随便转转,又在食堂里吃了顿饭,有五个人愿意留下试试。/p
对留下来试试的,郑畏让王大力给他们要了工作服,安排人把他们身上的脏衣服,全洗干净了。/p
吃了一顿饱饭,不想留下的家伙,看到有工作服穿,也勉强留下来试试。/p
可能为了混套工作服穿,还有人给洗衣服,这样的好事可不能错过。/p
看事不好,拔腿就跑就是了。谁还敢绑着自己不成。/p
这种混不吝的家伙,早在村里磨练出来了,有的是应对经验。/p
郑畏趁吃饭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