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三章 真假皆无害 黯然惊伤神(1/2)
当然这些事儿是真是假都不重要,关键是它已经形成了对贤德皇帝极为不利的风议。而且人们都相信这些捕风捉影的议论纷纷,这是要人命的排山倒海的压力,甚至比齐辛候昨晚带兵逼宫的情势更加凶险。稍有一些智慧的人就知道这其中的意味会让人不寒而栗,当然他们也能揣测到其中的意味深长,直奔着大明宫太极宫中的贤德皇帝。
还有人说本朝皇帝因为不是先帝的嫡生,所以对供奉先帝的灵位和太后的供养有所侮慢不敬,不仅不敬,而且忤逆太后,羞辱公主。
本朝忠臣不忍见先帝苗裔和遗属惨遭羞辱,所以要聚集群臣,联络宗室,意图废掉这无德无能的昏君,另立贤君。
一代大贤孟夫子不是说过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他们这些开国勋贵之后,与国朝富贵相始终的王公贵族,心头那种当仁不让的朱虚候霍子孟的担当,使得他们不能眼见天下滔滔,河决鱼烂而坐视不理。
其他的清贵新科,大不了尊重孟夫子的教导: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罢了。
若是真要废去皇帝,人们心中认为,未来的新君便很有可能是秦晋齐楚燕这五大藩王这一。
这五家宗室王从太祖高皇帝以来便世袭簪缨不绝,封广赏厚。
不过这二十一家国公(孟国公除外)心思迥异,绝不会将人们认为的可能当成选项,贤德皇帝本身来自地狭国贫的九江王府,只有这样的弱主当国才符合各家勋贵的心愿,若是让秦晋齐楚燕这几家强藩再做天子,那他们可就没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等待的只有引颈就戮。
许多人因为五大亲王一向有谋夺江山的势力和野心,便说已经带兵勤王,大军已经聚集在潼关。
潼关主帅告急,说马上就撑不住几路大军的围攻,眼看潼关攻陷,长安城就围在旦夕。
可是长安城的百姓逃难正是要出潼关,正好与几路勤王大军遭遇,那样岂不是驱羊入虎口吗?
总之,真相谣言都是有模有样,有腿有脚的娃娃。
楚留香听完这些谣言,还是大吃一惊,想不到昨晚朝堂之上的党争消弭,反而造成了今日的谣言四起。
国朝危在旦夕,恐怕皇帝也将性命不保,眼看就是晋朝八王之乱的局势,长安城被战火焚灭眼看将成为事实,伪晋时代,一代英雄,武林大宗师诸葛青阳死后五胡乱华之祸,迫在眉睫。
莫说楚留香天生具有悲悯之心,便是普通人,如果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恐怕也要尽心竭力的设法阻止这一切悲剧的发生,毕竟长安城和国朝都是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地方,谁忍见祖宗庐墓沦为成社鼠城狐乱窜的所在?
楚留香发现,自己一个区区江湖人物,凭着个人的力量,自然会比那些丞相将军大得多,可是眼见的如此乱象在前,楚留香自感焦头烂额,忽然发现自己并非是无所不能。
不说要化解各路将要打着各种反叛或者平叛旗号的大军的攻势,各路江湖人物参与党争的内讧滥杀,便是要安抚这些听信谣言而逃难而不断发生互相踩踏,互相打骂,互相抢掠的百姓,楚留香已经深感力气难支。
孩子和老人的哭声四起,男人女人,老弱病残,健壮魁梧,总之都是受难者,也都是这场祸乱的帮凶,他们都手足无措,被这突如其来的亦真亦假的噩耗给惊呆。
楚留香抱着一条包裹着方公子人头的棉被,踽踽独行。
所有的人也当他是逃难的人,并没有人在意到他的存在,就算是言行举止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的楚留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楚留香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不自在,隐隐然传出来的血腥气将楚留香熏得难过之极。
天渐渐的暗下来,春日的斜阳已经隐去,剩下的是无边无际的空旷,乌云盖顶,黑暗吞没了白日,就像是吞掉了所有人的希望。
楚留香和所有的人都感到黑夜这个怪兽带来的只是黑暗,在如此的美丽季节,楚留香却看到满眼在逃避战乱的人群。
这些人不知道该抱怨什么,抱怨谁,怨恨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既不是天灾,好像也不是人祸,只是谣传的谣言就将他们变成了惊弓之鸟。
就算是二十年的和平生活,大家以为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歌舞升平还有与他们无关的莺歌燕舞,好大喜功都变成了温暖的回忆。
而回忆与现实对照,那就变成了冰冷冷的无情,比现实还要残酷。
只有在负鼓盲翁的凄凉悲歌之中,憧憬追忆天宝繁华,白头宫女般的歌者回忆中追索这长安旧梦或者西京梦华。
剩下的还有文字,在催心泣血的文字中记述这些长安城的繁华碎片与无数人的怅惘和幸福的记忆,点点滴滴流年岁月。
焕然之间就断裂开来,忽然之间祸患就从天而将落,胡兵忽自天上来。
楚留香一向都是威震八方的江湖豪侠,却从未感受过时代所威逼的压抑,快意恩仇的是江湖,面对无数人的痛苦与转瞬之间的生死荣辱,哪怕是再宽阔胸襟的楚留香,也不禁黯然神伤。
不由自主的,楚留香忽然发现自己走到大明宫的后门胡同口,这时候天已经渐渐的黑了下来。
忽然身后响起的脚步声,只听见身后一个冷冷的声音一声道:“光天化日,乾坤朗朗,天子脚下,你杀了人,还跑到皇宫边上,难道还想跑掉吗,你以为你掩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