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少年让士民为己赴汤蹈火(1/2)
百姓也不至于变成只讲吃喝而不论身外之事的猪狗,这也是检验民风是否淳朴的关键所在。
民犹水也,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要不是昏庸无知,狂妄傲慢的暴君,或者是喜欢冷嘲热讽的冷嘲者,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当百姓决定不再沉默,不再忍受万马齐喑之时,所有靠着谎言和暴力维系的王朝和看似雄强威武的宫殿,都要瞬息间崩塌毁灭。
不要以为人力强大,再强大的人力和发明创造在火山,海啸,洪水滔天之时,也是束手无策。
独夫民贼心中的百姓的确无知无能,的确只会贡献子女玉帛,没有痛哭哀歌,所以他们漠视民瘼,也根本不会把百姓的痛苦幸福放在心上。
只是对于百姓能够承受的压力,能够被盘剥的极限,他们从来都没有意识,也没有清楚明白的认识,他们以为横征暴敛是绝无代价,也绝不会遭到报应,所以殷纣王摘星楼自焚,所以周厉王被驱逐,所以秦仅二世而亡;王莽及身而绝,柄持国政者,可不戒哉!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莽,百姓的风尚风骨从来不是一件小事,不要幻想民众在独夫民贼的脚下颤栗,在帮助你抵御外侮的时候会勇往直前。
事实上,当真的外侮来临时候,通常让百姓颤栗的暴君得到的最好结局是百姓冷眼旁观,至少不至于落井下石。
只可惜,最好的结局一般都不会到来,结局当然不是百姓拼死抵御外患,最大的可能就是倒戈相向,反戈一击,昨日还是你脚下的顺民,今日就是要你命的暴民。
君是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仇雠,没有任何权利不是以义务为代价的。
更没有永远沉默寡言的百姓。
若是曹魏当政,就算是百姓比不上魄力雄大的大汉鼎盛之时,只是其崇德尚义的风骨犹存。
望门投止的张俭,民间倾其所有,冒着株连祸患而收留;徐庶之母勉励其子报效大汉,这些都是士民的风骨。
伪晋剩下的风尚又是什么呢?
而伪晋每每以自己让百姓吃饱喝足为最大功劳,为政者陷民众于猪狗,可见他们的见识风格也不过是低下如种猪,除了吃尽喝足,贪婪金银,多多玩弄美女妖姬之外,别无其他追求。
诸葛青阳像一个落幕还乡的富裕乡绅,对于虞初文明中人来说,他既彬彬有礼,每逢乡里遇到困难,都会带头周济募捐,修桥补路,开设义学,民间都知道这叫功德无量。
可是他也始终与众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他享受着那种被人远远的仰望和朝圣的感觉。
他又像是一个恩威并用的皇帝,保持自己的威严,与他们保持十分的距离,造就如虞老一样的神秘。
因为他知道,只有远观,不能亵渎的权威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规矩的朝廷,患难旧友与自己在朝堂宫殿上称兄道弟,绝不是什么好事,不是意味着皇帝反感,便会造就臣子的叫横跋扈,甚至让他们生出来彼可取而代之的幻念。
他知道,未来,自己率领麾下与伪晋周旋战斗,就算偶尔落败灰颓,以自己的年轻与才气,也必然很快的恢复基业。
自己也要以虞初文明为基地,仰仗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利,成就一代霸业。
当年的刘先主以新野小小一座县城而成王霸基业,他自然想起来都要热血沸腾,前辈的才气武功,心智坚韧让他折服仰望。
他一点也不敢荒废村民的训练,这都是按照公约村规来执行的,只是自从虞老为虞初村的民事官以来,这些训练很久已经不再举行了,因为当尚武还存在的时候,想让民众沉默和蜷缩,根本无有可能,想要民众柔顺听话,先要曲折其体魄,斫丧其精气神,只有萎靡不堪的民众,才会是奴隶的民众。
诸葛青阳这一切举措都让虞初文明开始了一种震彻天地的浩然生气,那种本初的勇武和慷慨的豪迈之情,再次升起。
诸葛青阳知道,这些人就是他的根基,就是他称雄天下的主力,项羽籍八千江东子弟成就西楚霸王的威名赫赫,孙策麾下人众区区一旅,成就三分天下的霸业。
自己岂能输给他们呢?
他也利用自己的权力,慢慢的排布村中人,让他们帮助自己修整宅院,或者在收割庄稼的时候让村民帮助自己收割,诸葛青阳从不亏欠他们的工钱,这一点与虞老大为不同。
村中的那些村民因为得到了他的福利,所以也对他格外敬重效忠,他们又开始了自己内心的做比,当然诸葛青阳要的就是他们能得出自己远远超过虞老的结论。
诸葛青阳的家业也就是如此开始渐渐丰饶豪富。
虞初文明本来应该有的征战却没有开始,还没有对阵已经烟消云散。
出乎所有人甚至诸葛青阳的预料,虞老居然也更加康健,每每行事虎虎生风。
虽然他深居简出,可是虞初文明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无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到了现在,他也没有弄明白诸葛青阳的目的本意。
只是他渐渐恐惧的感觉到,诸葛青阳的权力yù_wàng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他发现此时便是让村中人为诸葛青阳赴汤蹈火,他们也在所不辞,他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和手段呢?
虽然这一仗已经无形间消释,但是并不代表诸葛青阳从此和自己言归于好。
虞初文明就这么大,根本不可能容得下两个同样要控制一切yù_wàng的强人。
这少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