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甲子(2/3)
张冲当时愣了好一会,才终于确定煊赫四世的袁氏竟然会比历史上还要凄惨。毕竟在历史上,袁氏除了部分族人死在董卓刀下,但大部分的精英族人早就分布在关东空扼大郡了。
后面袁氏能主持讨董大业,就是靠这些网络。
但现在呢?如袁遗等人全死了,就剩下个袁绍、袁术二人潜逃,纵然是再回到关东,以他们被汉室所定罪的程度,想像历史上那样一呼百应,应者云集也还是颇为困难的。
张冲还一个没想到,就是刘备竟然在甲子之变中出了这么大力。从探谍送来的消息,刘备已经正式名录宗谱,成了关东朝庭炙手可热的“刘皇叔”了。
刘皇叔,真的是兜兜转转,刘皇叔还是成了刘皇叔。而且比历史上更能抓住机会,这一次看来他是真的翻身了。
而相比于刘备这事,那刘表南下荆州就乏善可陈了。相比于此世大多数人认为刘表九死一生,张冲当然知道,此人将会在本地大族的支持下,坐稳荆州北四郡,之后还会大败荆南联盟,真正的占据荆州。
不过刘表这人的能力只是一守户之犬,并不足以对历史的动向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信报中的最后一条,也就是曹操受命济南相,正带着部伍迁转济南,这就让张冲坐不住了。
历史上曹操是当过济南相的,但那会情况和张冲这会决然不同。那时候济南可没有一个泰山军呀。
所以可见的,曹操到任后必然会加紧对泰山地区进行打击。而现在张冲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河北开拓上,在老泰山地区并不能做到再多的关注。
于此同时,张冲也从各方面的情报中隐约察觉到了一种转变。
那就是随着东西之间的沉寂,关东诸多郡县正试图对他们泰山军发起围剿。
先是青州地区,黄巾势力内讧大损,无名之辈的司马和占据了青州大部。然后是徐州地区的陶谦在收降了琅琊贼后,又从丹阳招募的精兵为助,实力突飞猛进。莱芜地区的汇报就在说,徐州的军队就隐隐有所骚动,显然是对他们不怀好意。
张冲叹了口气,暗道鲁中南地区和平发展的时间可能不多了。这也是难免的。去年张冲带着泰山军出山,转战鲁中南,歼敌数万,硬生生将这片地区的汉军消灭殆尽。
也因此,即便张冲带着主力部队北上河朔,鲁中南根据地依然可以靠着护田兵们维持一方。
但随着时间过去,汉室那边显然也针对此地做了调整,不仅选派了一批精干大吏坐镇地方,还在重新构建新的军队部曲。
如此一来,军力稍显薄弱却又庄田众多的鲁中南就成了这些关东新军阀们的肥肉,人人都想来吃一口。
张冲估计,不是因为他在北方连接大胜,没准这帮豺狼早就扑上来了。
想到这里,张冲知道在鲁中南设置一个都督就刻不容缓了。
但选择谁呢?
说来现在张冲麾下也是人才济济,如关羽、张旦、丁盛、于禁、董访可以为军一方,有李大目、典韦、徐晃、李虎、蔡确、郭祖、潘璋等可以为他陷阵冲锋。
至于像度满、何夔、陶黯、范常、严庄、高升等可为他出谋划策,甚至统集粮秣,调度物资,他也有诸葛珪、荀攸等人。
再加上其他搞文艺的,刚刚受降的,可以说是文臣武将车载斗量。
但谁能主持鲁中南的局势,要面对曹操、司马和、陶谦以及鲁西南等地的郡守?
张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关羽,毕竟此君已算是他麾下第一重将,无论是军功还是资历都能有资格代表他坐镇奉高,主持鲁中南军务。
但这次北伐,关羽暴露出的多项问题仍然让张冲有些顾虑,他决定先回邺城,再好好想想。
没错,张冲决定从广宗撤军回邺城了。
一个是现在对河北黄巾的整编工作大体完成,除了拣选出的万余精锐会被带着布置在邺城附近训练,剩下的十万多黄巾军都将会被送往魏国和赵国的广阔平原地上屯垦。
也正是有了这些既有军事经验,又离开务农没多久的有生力量填充地方各公社,张冲才敢放心抽调出一万五千人的护田兵入军。
撤军的另一个方面是,广宗虽然临靠清水,也能转运。但到底是前线,百姓几乎无心生产,全靠外界输送粮草。所以在张冲入广宗之前,广宗就已经发生过几次粮荒了,显然广宗不是一个久留之地。
于是,张冲决定将广宗大部分百姓和道徒以及河北黄巾皆迁往更安稳的赵魏之地,只将广宗作为一处前线兵站。
毕竟相比于广宗,张冲所定的邺城显然更适合作为根据地。
实际上,在张冲决定回邺城而不是回邯郸,就已经说明,在后面一段时间内,北向攻伐要暂时告一段落了。
在张冲的心中,他后续的安排是打算在邺城称王建制。
没错,之前张冲一直不这么做,不是什么担心枪打出头鸟。到张冲这个体量,他即便不称王,也必然是汉室首要的打击目标。
张冲不称王,只因为一点,那就是他还没有能处理与太平道之间的关系。
后世人普遍看不起黄巾军,但张冲却深刻明白黄巾军那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他到底有什么意义。
且不说那万余精兵和那十万多的屯垦兵,就说自此以后,他们泰山军将挑起反汉势力的大旗,真正的成为天下穷苦人唯一的希望。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这样的大义,称王建制就显得格外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