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视他人之疑目如盏鬼火,持本心行路(2/4)
着对于公道的追索。正因其中,确有公道二字,当真相被曝于阳光之下,百姓们便越发热切了。”
“七先生开口,也是四层楼的意志,其中却并不夹杂朝势。”
崇天帝嘴角露出些笑容,直视着观棋先生:“可是,这一切的源头,以各种手段披露善堂之恶的,仍然是书楼,不是吗?”
观棋先生脸上还带着笑意:“圣君气吞天上地下时,总也要给凡俗百姓一条活路。”
……
天落小雪,薄薄的铺在太玄京地面上。
街巷中的马道上,铺成着青石板,上面还有许多凹凸褶皱,便是为了马、车防滑。
大理寺前,仍然有许多百姓徘徊。
即便是雪天,人数也并未变少,反而因为许多人落雪天气闲暇下来。
此间的人反而变得更多了。
男男女女都翘首望着大理寺的门口,偶尔有几个胆大的少年,还会大声高呼陆景的名姓。
大理寺门口的守卫颇为无奈,平日里,大理寺这等凶险之地的大门,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并不为过。
偶尔有些百姓有事滞留的久了些,他们还会高声斥责,驱逐他们。
可这些日子,大理寺门口每天都这么热闹。
偶尔有久不见人,押送刑场的犯人,乍然间看到这么多人,还会更留恋人世一些。
这些平凡百姓们的想法倒也颇为简单。
陆景以胸中的意气,手中的利剑令太玄京最繁华之地的恶念,昭然于天下,让那些穷苦的少年不至于再受蒙骗。
最直观来说,起码那天已经上船的四十六个孩子,确实因陆景而得救。
又因为陆景将事情闹得这般大,那些平日里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的老爷们,也开始捐钱出力,正准备在距离京尹府六条街道的鳞丰街花费许多黄灿灿的金子,造出一个能同时容纳上千孩童的善堂。
等到这大善堂彻底建造完成之后,还要聘请六位太玄京中德高望重者,共同监督,以此保证善堂有序运转,不会再发生那等恶事。
以这等条件,换取太玄京清史台那些言官,不再对他们口诛笔伐,不再日日地奏折上去弹劾他们。
没有弹劾奏折,便万事大吉。
否则哪天宫中的圣君心烦的时候翻到此类奏折,气恼之间随手一划,就让他们人头落地!
言官许多时候也许会坏事,可有些时候也能起到大作用。
而这些好处因谁而起?
自然是因尚且还在大理寺牢狱中的那位年轻、俊美的书楼先生。
太玄京中的百姓,绝大多数人虽称不上知书达理,却也因为久居京中,明白许多事理。
小景先生既然帮到了他们,他们自然不会吝啬于自己的热情以及关心。
还有几个年岁稍长的大妈送了几床被褥,送了一件棉衣过来,也有许多百姓送来各色的吃食。
大理寺卿早已和那些守卫说过了,有人送东西过来,便提着筐子每样拿一点点,凑成一大筐,送入牢中给了陆景,只说是大家的心意。
陆景原本并不愿收的,这一筐吃食,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其实也算富的。
可后来送东西的守卫说这一筐东西,看似极多,可因为只是从每个百姓东西中拿一点点,数十,上百个人均摊下来,却也不算什么。
有了这等话,陆景自然也不会再推脱,每日吃着篮子中的各色佳肴,偶尔青玥还会专程前来,送一碗清汤面过来。
陆景早已知会守卫,青玥送来的东西总能及时送进来。
青玥也收到过陆景的信,知晓牢房里也并不辛苦,虽然心中仍然担忧,比起之前却也安定了许多,心中也相信陆景很快就能回来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
陆景入大理寺第十一日。
平日里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却地位极高的书楼中,有先生撰文!
“少年养正气、执圣言,如今却居于囚牢,少年正气如山河万里,如白日华光,余思之念之,得诗一首,望狱中少年即便蒙受冤屈,也不改赤子之心。”
“天地有正气,正气不可迁。
日月光华满,山河气象奇。
我思古圣贤,所见多少年。
待得扫阴翳,来往看松蓬。”
区区几行文字,一日之间,就已席卷太玄京。
因为做出这几句诗文的,是书楼七先生!
书楼七先生原本乃是太子太师,精于文章,更精于治国。
他教导太子时,不喜作诗,那时尚且年轻的太子询问原因。
书楼七先生坦言说道:“我的诗才并不算好,却又想以诗抒情,早年间做出许多歪诗来,让人贻笑大方。
正因如此,我给自己立下规矩,除非大怒大悲大喜,亦或者深觉可惜,因感叹开口之外,不再做诗。”
事实也正如书楼七先生所言!
他果然极少作诗,便是如今因为那许多灾祸,躯体老朽之极,就像是即将登天的老人。
便是此事,七先生也不曾以诗叙情。
可如今,书楼七先生的诗文流传出来,此诗虽然质朴,但却直抒胸臆。
天地有正气,所谓正气,自然就是指陆景斩恶的意气。
日月光华、山河奇象二词中的称赞之意,不言自明。
而之后的阴翳……
不必多言,便来自那大理寺大牢!
甚至那文头上,直言“圣言”、“冤屈”二字,矛头直指大理寺审案不力!
这首诗白日里流传而出……
下午,不知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