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5章 三年,天翻地覆!(2/3)
枢的会议精神,也有很多人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思。这样是不行的,大同党想要真正的长久存在下去,想要大同党那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不变的传承下去,大同需要走的路,还有很多很多。
离开了这个农庄,张好古看向一旁的一个年轻人,笑容和蔼:“你这里做的是不错的,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这个年轻人是这个农庄的负责人,负责领导百姓们建设,同时发展农庄的经济和商业,可以说一个农庄的发展好坏,农庄的负责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如今整个北方,山东、山西、河南、直隶、陕西、甘肃包括东北的辽宁、吉林、黑河,以及漠南漠北这些地方都是按照大同最新的土地管理法进行管理的。
按照大同律和大同土地管理法规定,所有的土地,无论是耕地也好,还是林地、草地又或者山林河流等资源都是大同所有,也就是国有;而在这个基础上,国家将耕地、草地、林地等资源再划分到各个农庄、牧场、林场,再由农庄、牧场、林场承包到户。
最后就是每个农庄的农户都有自己的耕地,牧场的牧民有自己的草场和牛羊,一方面是激发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毕竟给自己干活和给公家干活是不一样的,同时这份承包制度也保证所有资源都是在国有体系下生产运转。
国有,是大同目前的国策。
在如今这个大环境,这个五百年一遇的大变革时期,必须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来搞发展,才能保证大同一直前进,带着百姓走向未来。
不过大同还有奖励制度,包括对军功、科研等各方面人才的奖励,发放包括宝钞、房屋、耕田等资源奖励及荣誉奖励。
大同,这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中原的国家,正在向四方展示着其蓬勃的发展力。
百姓们在中枢的号召下主动的进行生产,人们踊跃工作,工人在工厂加班加点,农民照顾耕田的同时兼顾修缮道路和维修堤坝河道,科研人员在夜以继日的研究科学,而将士们更是不断训练。
三年时间,旱灾并没有给大同造成沉重的打击,更没有让这个新生的国家萎靡不振,相反,再重压之下,大同上下愈发的团结,其凝聚力高的令人难以想象。
例如江南的明朝,他们很难想象一个王朝的二品、三品大员亲自带头下地耕种,挖掘沟渠,更难想象在遇到危险和苦难的时候不是泥腿子们冲在最前面替官老爷挡住危险,反而是官员冲在最前面。
如今大同的工业已经恢复到了一定程度,以原有的基础为主,大同在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地先后建立四个工业区,后又在陕西建立第五个工业区,并通过修复的直道和加紧修缮的驰道将各个工业区连接。
拖工业发展的福,军方也进行了一波换装,原先各镇中的长枪、刀盾被火枪所取代,各类短缺的轻重火器逐渐在补全,原先经过大规模扩军所面临的装备缺陷问题得到补全,大同军方的力量再次得到提升。
拿水师来说,原本大同军方继承了北洋、东洋、西洋三个水师的精华,在这三年期间,大同陆续修缮了部分战船,同时在大连港口趴窝的那八艘铁甲船也终于能动弹起来了。
这个好消息可是让大同军方高兴不已,这几艘铁甲船在外面游弋一圈,比什么都强。
君不见刚刚派一支由一艘铁甲船与二十五艘各式福船组成的舰队去东瀛的江户湾逛了一圈,因为大同离开三年而变得有些蠢蠢欲动的东瀛立刻就安分下来。
那些不想再受制于东瀛幕府的大名们纷纷主动派人来朝贡,表现的无比乖巧。
大同这里发展一片良好,而江南的南明朝廷,还在混乱中摸索着道路。
倒不是崇祯不想励精图治还于旧都,而是他压根无能为力。
南人和北人的矛盾太大了。
自大明开国的南北榜桉以来,南人和北人就是互相不对付,更别提现在是北人跑到南人这家里来抢饭吃,这让南国的士绅勋贵情何以堪啊?
但也正是这些北人的到来,让江南涌入了大量的有钱人,这些人可是带来了大批的金银,加上朝廷南狩时带来的金银细软,汇聚了海量金银的江南也迎来了繁荣和奢靡。
放眼金陵,日夜灯火不息,秦淮河上更是夜夜笙歌,纸醉金迷,整个应天都在一种轻歌曼舞,灯红酒绿的沉醉之中,似乎完全忽视了北方的大同。
自从得知大同被旱灾牵制,南明小朝廷就彻底松懈下来,也就是崇祯和北人们还抱着还于旧都的想法,一直踌躇满志的要训练军队。
崇祯先是重新组建了江北四镇,随后又在北人们的支持下重建江南京营,重建的江南大营不再以各地的卫所兵为主,而是以募兵和乡勇为主。
崇祯也是看明白了,那些卫所兵真的起不到什么大作用,他算是知道为什么朱由校要取缔卫所了,这些卫所,沿海地区的都烂了,更别提内陆的卫所了。
也就是边关卫所还好一些,西北、辽宁,这些地方的卫所才算有几分当初太祖、成祖时的卫所风范。
在内阁杨嗣昌、温体仁、施凤来的主持下,在兵部尚书刘鸿训的一手推动下,江南大营从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等地招募乡勇组建募兵,同时在江浙和广东、福建等地不断购置火枪火炮,给崇祯训练了一支十万人的募兵大军。
这支军队完全按照新军的训练方法来训练,为了这个训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