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无人问津(1/2)
坐在晋阳公主府前院客厅之内的陈浩,一边翘着二郎腿,一边吃着茶,静待着那九个煤炉在一个时辰之内售罄的好消息。
说到吃茶,陈浩穿越来到了大唐已有数日,还是极不适应,因为作为一个从一千多年后现代社会穿越过来的人,他以前吃的茶,就是用开水泡的纯茶叶,顶多再放上几枚枸杞。
可是,生活在唐朝的古人吃茶,不仅极为讲究,也颇为复杂,他们的饮茶习俗被后世叫做“调饮法”,在陈浩头一回吃茶时,感觉像是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蔬菜汤。
要先把茶叶给烤熟,然后,再碾得碎碎的,这还不算完,还要再拿筛子进行细筛,把筛出的茶末再放在沸水里面煮。
待煮好以后,还要往茶里面加上一些个调味品,盐巴和姜片是两大必备的调味品,无论是普通人家还是富贵人家,都喜欢饮茶。
可以说,饮茶已经成为了唐人生活的一种方式。
就传于后世的唐朝人陆羽所撰写的《茶经》中记载,所谓“吃茶”是将茶与盐、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茶连同这些调料品都一同吃掉。
起初,陈浩还以为写出《茶经》的这个陆羽是在瞎掰,等到他穿越来到了大唐,当公主府的下人给他端上了杯热茶,这才发现,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载,就是唐人吃茶的真实写照,一点儿也不夸张。
既然,陈浩不喜欢唐人的吃茶方式,那他就命人往往杯中放置七八片茶叶,再倒入烧开的沸水,端给他吃茶,其他佐料都不添加,但枸杞除外,可以放上三五粒。
左等右等之下,过了大概有半个时辰的功夫,陈浩却并未听到生意开张的好消息,他便有些坐不住了,当即就站起身来,大踏步地走出前院的客厅,赶到了公主府的大门口。
这一看不打紧,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短短只有大概半个时辰的功夫之内,使用扁担和箩筐挑来的煤球(蜂窝煤),在公主府的大门口已经摆放了有三四百棵之多,而那一字排开的九个煤炉却依然健在。
于是,陈浩便把已经喊破嗓子的那两个家丁叫到了跟前,没好气地质问道:“吆喝的广告词,我不都已经告知你们俩了么,怎么都过去了大抵半个时辰的功夫了,连一个煤炉都没有卖出去啊?”
面对陈浩的质问,那两个家丁都哭丧着脸,站在左边的那个家丁,一脸无辜地回答道:“驸马,小的二人确实按照你此前交代的广告词,冲着过往的行人叫卖吆喝,可是,根本就无人回应,顶多就是有人停下脚步,朝着小的这边看上两眼,再继续赶路。”
站在右边的那个家丁,也很是委屈地诉苦道:“是啊,驸马,小的二人都嗓子喊哑了,可是,路过咱们公主府门前的行人,根本就没有人要停下来购买煤炉,这也怨不得小的啊!”
原本陈浩还憋着一肚子的火气呢,当他听到这两个家丁,确实喊破了喉咙,这才没有对他们二人进行责怪,而是反思自己这种在路边叫卖吆喝的方式或许不太奏效。
不然的话,经过这两个家丁的一番叫卖吆喝,即便是一个煤炉没有卖出去,最起码可以吸引一些路过的行人前来围观才是,也不至于在过了大概半个时辰的功夫之后,竟然落得无人问津的凄惨境地。
要说,作为一个来自一千多年后的现代人,陈浩的这个脑子就是好使,只是思忖了半刻的功夫,他便想到了一个多管齐下的应对之策。
吩咐那两个愣在一旁的家丁,在公主府的大门口处看着煤炉和煤球,他自己个儿则是折身返回到了前院打开二厅之内,站定在桌案前,命人拿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他要进行一番挥毫泼墨。
虽说,陈浩在没有穿越来到大唐之前,他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时候,用笔的机会非常少,更何况还是毛笔,这得多亏了他在上大学之前,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二,他都一直坚持每天在家写半个钟头的毛笔字。
尤其是陈浩写的楷体字极为出色,尤其是写繁体字,更能够体现笔法,以前就是当做一个兴趣爱好,而今穿越来到大唐,反倒是成为了他生存的一大法宝。
也不知道是不是陈浩文思泉涌,还是写得太过于投入,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是夜幕降临,见此情景,他便放下笔墨,命人把摆放在公主府门口前的那九个煤炉和排气筒,以及一大堆的煤球,统统都搬运到了前院闲置的一个杂物间之内。
尽管今日天黑之前,一个煤炉,甚至连一个煤球都没有卖出去,陈浩也照样履行了他此前给家丁们许下的成承诺,给制造和搬运煤球的家丁,按照他们制造和搬运煤球的数量给他们结了账。
就连屁活没干的苏执事,也给发了三十文钱犒劳了一下,至于那两个喊破了喉咙却未能卖出去煤炉的家丁,看在他们俩心腹的份儿上,也分别赏了他们俩每人十分钱。
过了申时,陈浩吃过了晚膳,便一个人待在他所居住的耳房之内,平日里,他只点燃一支烛台用于照明,而今日却点燃了好几支烛台,把房间之内照耀如同白昼一般。
立于书案前的陈浩,继续挥毫泼墨,中间几乎没有停歇,一直干到当夜子时,才停止了下来。
此时的陈浩看着摆放在书案上被他事先剪成一尺见方的纸张,足足有上百张之多,而在纸张之上所写的文字内容,也都千篇一律,却也高兴的合不拢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