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巴陵之战(3)(2/3)
两边如同钳子一样夹着巴陵郡,这还不提独孤信在江陵的偏师,整个态势就像是三个手指抓田螺一样。/p
要如何破局呢?/p
这是摆在王僧辩面前最严峻的一个问题。萧绎可以任性,他可不能任性!/p
刘益守不比王僧辩以前遇到的那些杂鱼,这位梁国的驸马爷,可没有继承萧氏宗室的那些臭毛病。/p
此人不仅心思深沉,而且听得进劝,相当不好对付。至于朝廷的兵马强势就更别提了。/p
要是等朝廷兵马三面合围巴陵郡,那时候就是韩信白起这样的人来了也救不活战局。唯有趁着朝廷大军尚未合围的时候,断其一指。先斩断一路兵马,方能寻得喘息之机。/p
到时候,双方力量对比改变,一切就皆有可能,不再是必死之局了。/p
正在这时,樊勐急急忙忙的跑到城墙上,喘着粗气对王僧辩说道:“都督,王琳麾下部曲不听号令,追击朝廷的水军时中了埋伏,折损了不少船只。/p
如今那些人逃回来,都被抓到校场准备军法从事。殿下大怒,要砍他们祭旗,王都督还是去看看吧。”/p
又是王琳麾下的!/p
王僧辩一阵头疼,王琳此人,很有个人操守,很得部下拥戴,他本人是不会搞出什么大事来的。但是架不住他麾下亡命之徒太多啊!/p
王琳约束麾下部曲的方式都是靠兄弟义气,而不是军法,就很让人头疼了。/p
这样的好处就是王琳一声令下,他麾下亲信都会冲上去送死,不顾伤亡。坏处也很明显,王琳手下那些亡命之徒,犯了事后就经常被王琳包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p
无论是萧绎还是王僧辩自己,对此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
以至于这支精兵的士气很高,但军纪极差,尤其是喜欢不听号令追击,不听号令冲锋。/p
王僧辩刚刚准备到巴陵郡打一场荡气回肠,以少胜多的逆袭之战,没想到王琳就给他破了一盆冷水。/p
“带路!”/p
王僧辩从嘴里咬出两个字来,杀气腾腾。/p
……/p
临湘城湘东王府的大门前,刘益守带着麾下一行人驻足不前,看着那跟临湘城门差不多规格的铜包木大门,还有高达数丈的院墙,一眼望不到头的占地,都被震惊得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p
“一个人就要住这么大的府邸,湘东王萧绎,这家伙可真是该死啊。”/p
刘益守忍不住啧啧感慨说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唐代的诗句,却不只是唐代发生的故事。/p
“主公,萧绎已经猖狂不了多久了。刚刚韦暗送来战报,他麾下精锐水军在巴陵以北的长江江面上,与萧绎麾下王琳部交战,故意卖了个破绽。/p
王琳部一些战船忍不住追击而来,被杀得大败,损失了几十条战船!现在已经龟缩在巴陵城外的水寨中不敢冒头了。”/p
身边的王伟将韦暗派人送来的战报递给刘益守。/p
就这?不会是谎报军情吧?/p
“萧绎就这么不经打啊,不应该啊。”/p
刘益守一脸困惑,搞不懂王琳麾下部曲怎么会如此拉胯。/p
韦氏水军参与过当年南梁与北魏的合肥之战,非常精锐,乃是南梁那一战取胜的关键战力之一。/p
但那也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好汉不提当年勇,把陈年旧事当实力没有任何意义。/p
如今虎父犬子,韦氏子弟完全没有继承当年韦睿的道行,用兵和练兵的水平也是如此。总体看来,这支水军现在唯独器械装备是一流的,最多也就是操船经验丰富,技战术还说得过去。/p
换句话说,这支水军中下层或许还很有些实力,但军队高层已经是青黄不接了。一众韦氏子弟里面,并没有足以驾驭这支军队的牌面人物。新/p
不要说王僧辩这样的,就是类似王琳的人物也找不出一个来。/p
“派人去支会韦暗一声,不要轻敌冒进,不要贸然跟萧绎麾下兵马打水战,避免决战,只要拖着就行。拖到秋收以后,萧绎必死!”/p
刘益守对王伟吩咐道。/p
“喏,属下这就去办。”/p
等王伟走后,刘益守带着杨忠等人在临湘城内湘东王府里闲逛,不由得就注意到王府里那座四层楼高的宏伟建筑。/p
看起来不仅雄奇,而且精致,似亭非亭,似楼非楼,乃是府里的核心之一。一进城刘益守就注意到那里了。/p
“那个是干嘛用的?”/p
刘益守指着那座四层高的建筑询问身边的“向导”问道。/p
此人名叫刘孝绰,萧绎府里前任长史,因为拍马屁涉及到了“湘东一目”,所以被萧绎炒尤鱼了。/p
如今吴王驾临临湘城,刘孝绰自告奋勇的充当向导,以报当初萧绎无理解雇他的私仇。/p
刘益守得知此事后,从谏如流,封了刘孝绰一个随军记室,让他帮忙写檄文。此人文采飞扬,当即写下一篇讨伐萧绎的檄文。其文辞华美,可谓是技惊四座。/p
“殿下有所不知,此地乃是萧绎的书楼,名叫‘合竹楼’,汇集了他收集了数十年的书籍,不下十万册。此番他撤离的时候想带走,但士卒们都去搬运财帛粮秣了,无人愿意搬运这些不能吃不能穿的手抄书本。故而都存留于此。/p
王僧辩撤离的时候没有将其烧毁,实乃君子所为。”/p
刘孝绰不动声色的帮王僧辩说了句好话。/p
事实上,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