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一样米养百样人(1/3)
按陈霸先的设想,三吴地区经济联系十分紧密,世家豪强之间互相通婚,应该保持步调一致。对于建康方面的无理要求,吴兴(湖州)、吴郡(苏州)、会稽(绍兴)三地应该一同拒绝。/p
然而,三个地方,三种态度,真是验证了那句古话:一样米养百样人!/p
吴兴沈氏出身的将领沈恪,乃是陈霸先同乡,二人相识很早,相交莫逆。沈恪力挺陈霸先,并号召吴兴大族抵制朝廷的“不合理”征调。/p
嘛,其实这种事情,过去几百年里都是常有的事,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唯一不同的是现在刚刚换了皇帝,那“三把火”烧到头上肯定不是好玩的。/p
然而,吴郡的态度就跟吴兴截然相反了!吴郡不仅凑齐了所需的粮秣,而且还组织三千郡兵护送粮秣到建康,并将军队指挥权交给了刘益守本人。/p
陈霸先完全不理解这种“冤大头”行为究竟是出自什么考虑,他只能认为,刘益守麾下兵强马壮,把吴郡的豪强世家们给吓到了。/p
而之前吴郡的兵马并未出郡,也就是没有参与到建康城的乱局里面,所以当地豪强或许觉得听从建康的指令也并无不可。/p
毕竟,吴郡对北伐出了力,作为“利益交换”,朝廷肯定是会在人事上或者地方政策上有所倾斜,并树立典型。换句话说,大家都是成年人,打打杀杀的不是政治,追逐利益才是。/p
萧欢又不是反贼,登基名正言顺,吴郡之前又没有出头,现在有什么理由跟朝廷的政策硬刚呢?/p
至于会稽嘛,态度很暧昧,给出的理由是:途遥路远出兵不便,但可以给予粮秣的支持。也就是所谓的只出钱不出兵!/p
既出钱又出兵的吴郡,只出钱不出兵的会稽,还有不出钱也不出兵的吴兴,三吴之地三种态度,可谓是让在吴兴厉兵秣马的陈霸先跌碎了眼睛。/p
不仅是陈霸先,就连在建康主持“抡才大典”的刘益守,也有点看不懂这到底是个什么操作。/p
……/p
“原来是你啊!”/p
鸡鸣山上刘府院子里,坐在树下摇着羽扇的刘益守,看着眼前的少年,还有他身边的年轻将领,若有所思的说道。/p
“回吴王,家父一直对吴王神交已久,只是百病缠身无法相见。所以此番北伐,家父还有吴郡父老都委托我等尽心尽力为吴王效力。”/p
说话的这位少年,正是南梁少年天才画师顾野王。当初刘益守对付高欢的时候,请他画过韩娘子的画像。/p
原来是顾家在背后推动啊。/p
刘益守有点明白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了。没好处的事情谁去做呢?吴郡四姓“顾、陆、朱、张”,哪一個又是省油的灯?/p
因为顾野王的交情,估计那波人就会考虑站队的问题了。/p
“吴郡太守张嵊派你们来的,还是你们自发组织前来的?”/p
刘益守笑着问道,一直不问顾野王身边的青年将领叫什么名字。顾野王拱手道:“回吴王,是太守下令的。”/p
果然,吴郡四姓大概都已经商量好了。刘益守知道这是他们在对萧欢这个新皇帝“表忠心”,当然,也是给自己面子。/p
倘若刘益守自己在建康称帝,恐怕吴郡就绝对不是如今的态度了。那些人知不知道萧欢就是傀儡呢?恐怕他们心中也是清楚的。/p
但是,这些事情,看破不说破,走一步看一步,到什么时候就说什么话,如此而已。/p
“明白了,我这就修书一封,感谢张太守的支持。吴郡为北伐出力,明年赋税减半,以资鼓励。”/p
听到这话,顾野王面露惊讶之色,旋即恢复正常。张嵊本来希望顾野王找机会提一嘴减税的事情,没想到他还没开口,刘益守就先说了。/p
“谢吴王体恤吴郡父老……”顾野王双手拢袖行了一礼之后,退到一旁。/p
“这位是?”/p
刘益守看着顾野王身边那位年轻将领问道。/p
“鄙人杜棱,吴郡钱塘人,此番带领吴郡子弟前来支援吴王北伐。”/p
杜棱看起来很是拘谨的模样。/p
“不用紧张嘛,此番就是押送粮草到彭城后,在那边先屯田建邬堡,然后你带兵屯扎于此就行,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军务。”/p
刘益守温言笑道,示意杜棱不要紧张。/p
“如此,便谨遵吴王号令。”杜棱平静答道,大大松了口气。目前情况看,不太像是要去前线拼杀的样子。/p
其实吴郡内部对于提供粮秣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要不要出兵支援北伐,内部争论还是很厉害的。因为一旦出兵,站队就站死了!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p
所以张嵊只是在吴郡内下了一条政令,号召郡内之民踊跃参军,北上支援北伐。而各大世家豪强,则是袖手旁观,只出些兵戈弓弩之物支持,不提供自家私军。/p
张嵊原以为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人参与其中的,没想到报名者居然很踊跃!吴郡人口稠密,且在江南开发得最早,春秋时期就已经是田亩交错,人工开凿的运河遍地。/p
吴郡土地虽然肥沃,却也因为人口太多,又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家庭的田亩养不活多余的人,不得不到世家那里当佃户。/p
参军虽然是苦差事,但类似性质的辅兵,其实前线遇到的危险是比较小的,最主要的是管饭!如果打了胜仗,说不定还有战利品可以分。所以不少人都想来试试运气。/p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