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科举制的提前诞生(1/2)
以下是为你提供的《》者:月出于东山之上 第十章 科举制的提前诞生)正文,敬请欣赏!
考试,是中国一项特有的传统美德,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后面还可以加上一句考到老。
白弘不知道《吉尼斯大全》中有没有这条:中国是世界上考试最早,名堂最多的国家。
就算你博士学位,得了学位,也还是一点没有用处,白弘的堂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得了学位之后跟着便是那些谁也弄不清、说不完、搞不懂的职称考试、出国考试、普法考试。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然后被废除了。
结果在新中国又死灰复燃了,于是诞生了应试教育这个在白弘眼中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
白弘的堂哥便就是一个应试教育的产物,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虽然中考中白弘失力没能考上和女神一样的高中,但是白弘有时候又会暗叹自己幸亏那么努力读书,否则也会变成和堂哥一样的书呆子。
当然这到底是侥幸还是黯然,那就只有白弘自己知道了。
白弘觉得自己其实不是什么读书的料,而杨承也没怎么跟着老师念过书,但是原因——嗯,人家是学霸,学霸到老师都觉得没法教他……
学霸去死啊!
然后白弘现在,在隋文帝面前开始了造(bao)福(fu)百(she)姓(hui)的行为。
科举制是在隋朝大业三年正式诞生的,但是在之前的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在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那个时候科举制便就有了雏形。
但是在这个时代,杨坚还没有下那道诏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件事情杨坚还不曾想过,于是白弘就决定,将中考高考制度——不是,是科举制度提前拉上来。
“父皇,历代选用人才的方式都不同。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但是到了东周,进入chun秋战国时代,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才为各国的国君服务。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天子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后者则是z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可是察举制实在是缺乏衡量的标准,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杨坚听了频频点头。
“而到了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z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z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到了天子的权利,而我朝现在也是如此,长此以往下去,不知道是我杨家的大隋,还是那世族的大隋了。”
“这,那你的意思是?”
“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大隋乃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何必从那世族中选取人才,况且依儿臣看来,那世族子弟多是酒囊饭袋,父皇英明,知道民间疾苦,因此事事节俭,但是那世族子弟怎么会知道民间疾苦,让这些人来辅佐君王,君王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会以为那天下当真如此太平,如此下去,自然也就骄奢yin逸,长此以往,怕是——”
“啪!”杨坚听得兴起,一拍桌案,将白弘吓了一跳。
“朕早想着将那——嗯,将那九品中正制给废除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承儿你说的真好,然后呢?“
“父皇,汉武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儒家中的经典,例如《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chun秋》,乃是读书人必读之物,因此儿臣便想以此为考题,设府学、州学、县学,凡经过本树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称生员,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再设翰林院,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然后委派到各府作为学政主持考试,然后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学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虽然白弘嘴里冒出了一堆还没有在这个时代出现的词语,可杨坚在似懂非懂之间也明白了大意。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sān_jí。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i、十二i和十五i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会试是由礼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