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1/3)
至于事情的本身。朝中大臣现在能认可李佑那些观点的人数绝对不会超过一手之数。
更多的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只会认可权万纪那种观点,因为从古至今,乃至以后的普遍认知。
那便是男主外,女主内,女人不能上学堂。当然了,这个时期的平民家里的孩子都是没资格上学堂的。
其实吧,这本身就有很大不妥之处。要知道那些大家闺秀,哪一个不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女红刺绣样样精通的。
这主要是因为,上层家庭,家中都有自己的私塾,专供家族中的晚辈进修学业。都是自己家族的兄弟姐妹,一般还是在自己家里。这些女孩自然不会被落下。
上层家族的女儿都只能在自己家里上学,他们也有能力。而外面的那些学堂,真的不会有一个女孩去上学。
第一点就是学校明令禁止,不收女学员。其二外面的学堂所收的学生多是来自平民之家的。
不要说这个时代了。李佑还记得二十一世纪都还有这样的新闻。在那偏远地区,有些家里有儿有女。家里的条件供不起两人上学。那么放弃学业的必然是哪位女孩。
还有一些家里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女儿上学。却觉得女儿早晚嫁人,学习那么多干什么?所以让女儿放弃学业。
当然了,不仅仅是女儿,在那些愚昧习还不如多种两亩地来的实在。即便家里有男孩在学校读书。觉得自己儿子的成绩不好,那就干脆别读了,读下去也没啥用,还不如回去种红薯。
在那发达的后世,都还有这种现象。在古代这种现象只会更多。
女生不进学堂,除了学堂明令禁止之外,家庭或者是整个社会的认知都是有着很大原因的。
权万纪来到楚王府,直接看开口斥责这里作为学堂,居然是男女一起的。然后双方发生冲突。可换成另外一位文人,恐怕也差不多吧。他们也不能接受这样一个学院。
话归正传。如果是那群学生和权万纪的矛盾,那李世民只能站在权万纪这边,不然就会引得其他大臣的心寒和不满。
可现在李佑抗下所有,现在就是以李佑的身份来对付权万纪。这样一来就不一样了。李佑的地位自然本身就比权万纪要高出一些的。
现在是李佑对权万纪。李世民也自然可以不偏帮任何一方了。
李世民问道:“你教的?你告诉我,你到底教了些什么?”
李佑说道:“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儿臣也只是告诉他们,我们不惹事,但也不会怕事。只要他们做的事情理由能说服儿臣,那儿臣愿意为他们抗下事情的后果。”
“呵呵,你倒是有些责任心。可这一次他们是真的做出了。或许权爱卿的做法欠妥当,但作为长辈,作为朝廷大员,他们也不应当直接出言顶撞才是。”
李佑再度拱手:“如父皇想要惩罚,儿臣绝无半点怨言。只是权夫子触碰到了他们的红线,所以才让他们情绪过于激烈了。”
“红线?什么样的红线??”
李佑想了想回答道:“他们原本都是流浪小孩。生存已经很不容易,还好得到儿臣的帮助。他们才不至于饿死冻死在路边。
权夫子去了,直接就说要解散他们。这可能就是他们的红线吧。”
李佑自然不会傻乎乎的在李世民这里为女权喊口号。
李佑从后世而来,他知道女性的劳动力得到解放后,对整个帝国的生产力会出现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最为一位领导者,李佑觉得这样做是必然的。
而且随着大势所趋,女性劳动权的开放也是大势所趋。就算自己不做,等到社会发展到程度,女权自然会觉醒。说不定到时候会暴发轰轰烈烈的革命。
那倒还不如在自己手上,慢慢得到解放来的好。平稳一些不好吗?
而李世民显然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大势所趋的。他不可能知道,女性生产力是未来必然的。
有些事情,可以做,默默的做,默默的进行改变。但不能说出来。
学校里面是李佑的学生,他也只能说希望未来女性可以获得和男性相同的工作机会,女性也能工作,也能自食其力之类的。都没敢多谈这方面,更何况对李世民了。
对于李佑的言论。李世民想了想,也表示认同的点点头。那帮孩子以前是孤儿,是流浪儿,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随时都可能葬身在随意一个角落之中,无人问津。
他们流落在外,见识了多少悲惨的事情,也见识了多少人间的丑恶。他们的生活原本是一片黑暗。
是李佑,是李佑给了他们光明。让他们生死难保的流浪儿变成了楚王府学员的学子,他们的生活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洗去了一身污垢,从原本黑黢黢,脏兮兮的一个个小乞丐变成白白嫩嫩的小孩子,就犹如是他们的重生。
破布烂衫也都换上了崭新的青色长衫,光鲜亮丽,一穿上便有一种文质彬彬的学子风范。
他们原本没有固定住所,街边角落,破庙桥洞,这还是在其他城市中的,很多城市都是不允许乞讨的,见到乞丐都会赶出城去,毕竟当地官员是不愿意自己治理的城市中到处都是乞丐吧。那这不是说明自己治理的很差吗?
乞丐也不是想在那里乞讨就在哪里乞讨的,那不现实。他们住的地方,吃的东西,都是非常非常差的。
之前李佑就说过,一个冬天下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