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苏家屯的变迁》

零点看书网(00kshu.win)

首页 >> 苏家屯的变迁 () >> 第一百八十二章 麦天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hu.win/215362/

第一百八十二章 麦天(2/2)

下风口的地方与麦粒彻底地分离。

“扬场”是最讲究技法的,向上抛麦粒的时候,一定得让木锨的前右角着力,以保证抛到空中的麦粒规规矩矩地成为一条线而不是一个平面,既能保证麦粒里的麦糠与麦粒完全分离,又能保证落下的麦粒也成为一条线,充分保证麦粒不四下蹦。这样,不长的时间那落下的麦粒就像一条“山脉”隆起在“打略”人的脚下了。

“打略”就是把落到“山脉”上的麦粒里,没有被风刮走的杂物用扫帚扫出去,是紧密配合“扬场”人的一个技术活儿,是非常讲究姿势的。

“打略”人要前腿弓后腿蹬,前腿扎在“山脉”正中位置的“山脚”下,让那条“山脉”不偏不倚的显现在面前。“打略”的那个人两手持一长把的竹扫帚,两个手腕要铁一样的硬实,长把的竹扫帚按一定的角度持平,角度大了或者是小了都会把某一个位置的杂物剩在麦堆里。

打落人的手腕和整个身子要有机地配合,做到伸张有度,轻重适中,那“扬场”人抛起麦子一次,那竹扫帚就得在上面扫一回,若是“打略”人心不在焉,或者没有跟上“扬场”人的节奏,那一木锨麦子里的杂物便被下一木锨的麦粒压在下面,再也扫不出来了。

“扬场”人和“打略”人就是一对咬合紧凑的齿轮,一齿对一齿,不得脱离,不得松动。当时一个苏家屯六七百口人,“扬场”和“打略”的好把式也只是七八个人。

“扬场”和“打略”完毕,紧接着就得清理麦粒堆旁的麦糠和杂物了。若是天气好了,把麦粒就地摊开晒干,若是天气不好,就要及时的装进口袋里,以备大雨来临的时候转移到避雨的地方。

小时候的“麦天”需要15~20天才能过完过。“麦天”的时候,人们的心情都是紧张的,因为当时正值“五黄六月”的夏天,夏天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了。雨、冰雹、狂风时常使小麦丰产不丰收,往往一场****下来就会是成熟的麦子眨眼的功夫消失殆尽。有时遇上了连阴雨,黄枝腊杆的麦田里就是进不去人,这种情况下,人们便一年里净吃那些发芽发霉的麦子面了,那面是很难下咽的。

因此,麦天里的苏家屯人,每天凌晨总是先要看东山和西山头儿上的云彩的,他们会根据“早烧云晒死人,晚烧云不出门”的俗话谚语来安排麦天里每一天的具体事宜。“晒死人”就是天气很好,太阳高照;“不出门”就是天要下雨了的意思。

若哪一年麦天里的天气出现了偶然的现象,“摊场”了的时候突然下了大雨,就会出现“塌场”的现象。

“塌场”的意思就是那一场的麦子被雨淋的塌了下去。一场大雨过后,眼看着一场麦子“塌”在地上,就是进不去人抢救,在那高温湿热的气候下,麦粒一个中午都会发出针尖一样的麦芽来,那就注定了这一年也要吃发芽发霉的麦子面了。

为此善良的苏家屯人,在准备过麦天的时候,总是在神仙的面前烧香磕头,求神仙保佑这个麦天过得顺顺利利。

那时,人们听着凌晨一两点钟“次杯茶”的叫声就起床去地,路上不断听见膝盖深的麦田里传出狐狸凄凉孤独的叫声。大概每到这个季节那些狐狸们都是这样凄凉叫唤的,它们意识到了平时隐身的麦子就要被人们一镰一镰的割光了,它们不得不迁徙到那阴暗的沟壑或者荒凉的山坡上了。

那个季节,人们都是生活在“火鏊子”上的感觉,趁着凌晨的一丝凉意,他们赶紧把焦了头儿的麦子割下来运到“东场”。

那时,那里有什么机器?小孩子凡听到马达的声响就以为是大汽车来了,就忘乎所以地奔向那马达声响的地方,一睹那造型雄伟的汽车而后快。

那时割麦完全是靠人工的,一镰一镰的割下去,直到把那满山遍野的麦子割完的为止。

有时我便想,那镰刀就是因为割麦子而发明创造的,那镰刀上凝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血和汗。现在割麦都不用镰刀了,这就是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这就是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亩地割完,一个人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往往一天下来,累得晚上翻不动身子,睡不着觉。

割麦的过程总得有“拧腰儿”,“下腰儿”,“捆梱儿”“装担子”,“装架子车”,拾麦····,然后运到东场去。

长大了想起这般情景,我才真正理解了那些话: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状态提示: 第一百八十二章 麦天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