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例行集会,阳城战况(1/2)
或许,按照中原人的战争哲学,项明的这种“投降不受”的做法是非常无礼甚至是粗野的,但是项明自觉没有什么问题。
鲜卑人生长于草原之上,奉行的也是弱肉强食的法则,本就野性不化,虽然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毕竟还是养不熟的野狼,只要让他们闻到一点血腥气息,便会疯狂地扑上来撕咬中原。
他不会给后人留下这样的祸害,因此,在他的规划之中,对于其他异族,能够教化的便和平教化,不能教化的便暴力镇杀。
若自己真的能够建立起不世王朝,这也是延续江山的手段之一。
他麾下众将,如宋江荀攸等人,虽然有些人认为这种命令过于冷血,但敌方毕竟不是中原之人,有些不解也只是压在心中,还是按照项明的命令行事,没有发表过多的异议。
数万人的行动力是非常可观的,仅仅花费了一个时辰,便完成了打扫战场与安营扎寨的任务,战场上一切遗留的战略物资全部回收,尸体集中焚化,以免传播瘟疫。
对于那些战死伤残的将士,皆做好了记录,等到战争结束之后,由各自的主将对其家人予以补偿。
或许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无暇顾及这些,但此刻战事并不算吃紧,完成这些必要之事有助于防止麾下士兵因战斗导致士气下跌,也是战争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
战争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千百年的发展,早就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战场哲学,虽然需要不断发展变化,但其中绝大多数的东西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与道理。
而此时,项明正在帅帐之中召开例行的集会。
或许有些主将不喜这般频繁的商讨,只会在战斗之前进行一次总体的规划,之后遇到各种情况便随机应变,但这样的效率无疑是非常低下的。
大多数的将军都没有那种随时判断战场走势的能力,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临时做出的决策绝对正确,而战场却不是一个可以容纳错误的地方,这就导致了许多成名已久的将军在某些战争之中阴沟翻船,名声尽丧。
非是他们能力不够,而是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存在问题。
项明毕竟拥有着远超这个时代的见解与眼界,知道如何才能将出现错误的可能降到最低。所以,即便他确确实实拥有洞察战场,做出应对的能力,他还是会时常召开集会,同麾下众将探讨战争走向。
尽管麻烦,但的确避免了许多错误的发生,或许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失误,但积累起来也非常严重。
在未来,他还会将这种方式推广到麾下全军之中,这并不能直接增强麾下士兵的战斗力,却能使他们的作战更加坚韧,战斗更加严谨,最关键的是,胜率最高。
“今日,我军以一千人的代价换得了敌军万人,还夺取了虢亭,算是一场大胜,某心甚慰。”
“同时,在座诸位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待得稍后,必定会上书天子,为诸位请赏。”
项明坐于正中,微笑道。
从鲜卑整体的兵力来说,万人的损失不说九牛一毛,甚至达不到伤筋动骨,但对比己方的损失,却足矣骄傲。
项明如此说,也是为了鼓舞麾下众将的斗志,也是一种御人之道。
同时,借着与刘辩例行互通有无的机会,将此处战场的情况传达给南边的战场。
毕竟,按照目前得到的消息,豫州战场仍旧是寸土未进,使得战争陷入了僵局。
董卓麾下华雄吕布死守阳城,对敌天下诸侯,似乎完全不落下风。
而且项明听闻,吕布在阳城之外连战关张二人,不落下风的同时,还仗着赤兔各胜了两人一招半式。
不同于原来的历史,当今,关张二人俱是名震天下的猛将,根本不是三英战吕布那种无名小卒。
为名声所累,他们不可能再联手对敌,但单论武力,吕布的的确确要胜过些许。
因此,吕布尚且保持着不败的姿态,其麾下士兵士气高涨,加上只守不攻的策略,使得阳城成为了横在联军前进路上的一块磐石。
打不动,拖不垮,所以,阳城更是变成这场战争中无休止的绞肉机。
接近半个月的时间内,双方各自损失的兵力接近十万,久攻不克之下,士气也开始出现起伏。
因此,即便刘辩麾下有着关张之勇,曹韩之谋,也是束手无策。
相比于项明,虽然尚未抵达虎牢,却也距离不远,关键是连战连克,除了杨林被鲜卑人偷袭之外,未尝一败。
两者相比,不说天壤之别,却也高下立见。
项明有意刺激一下这位曾经的孝武大帝,在天下大势的推动下,无论是谁都阻止不了已经接近暴走的时代,凡阻碍在历史车轮之前的,从来不会让这驾马车停下,而是会被车轮无情碾过,无一例外。
这样的消息或许会激发刘辩的斗志,或许会令其愤怒,但项明并不在乎,一个有名无权的天子,完全对他构不成威胁。
更不要说,鲜卑还有一支大军前去支援董卓,这只会使这场战争更加困难。或许能够在某一天突破阳城,但只要董卓退守軒辕关,在兵力相差并不悬殊的前提下,几乎就是立于不败之地。
若是只依靠刘辩这一路人马进攻雒阳,那么这场战争怕是打到秋天都不一定能够结束。
而一旦自己突破了虎牢关,那么董卓必定会回援雒阳,軒辕关便会不攻自破。
自己声名远扬的同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