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重临軒辕,袁绍追随(1/2)
“陛下,再往前,便是軒辕关,出关之后,就算是到了豫州。”
此时,刘辩坐在车辇之上,虽不是天子龙辇,却也颇为奢华。
曹操策马随行,声音透过车窗传到刘辩耳中。
现在距离他们从雒阳突围而出已经过了大约四天时间。当初自城中突围之时,一切轻装从简,只带了足够的军粮,就连刘辩也只是与太后皇后共乘一车,在李旷的贴身护卫与大军的保护之下离开了雒阳。
太后本来还在生刘辩斩杀何进的气,但事到如今,不走便将面临杀身之祸,因而只能虽刘辩离开。
城外的董卓大军皆在营地之中,所以并没有第一时间进行阻拦,但饶是如此,也耀武扬威般地遣数万铁骑进行追杀,意在羞辱仓皇而逃的天子。
在追杀之下,曹操军又损伤近万,这才成功摆脱了追击,当然,其中也有董卓没有打算赶紧杀绝的缘故。
最终,这场因权势而引发的君臣交锋以董卓大军耀武扬威地掌控雒阳而告终,可想而知,接下来他的举动便将是废旧帝而另立新君,彻底把控大汉权柄。
想必,现在董卓已经扶持刘协登上了皇位,自己这个天子,年纪轻轻便成了废帝,虽重活一次,但运气却一直不怎么顺。
这才被董卓趁此机会,将他赶出了雒阳。相比于他的背运,董卓的运势堪称非凡。
本来只想帮助何进,从而更进一步,却没想到兜兜转转竟然有了把控朝堂的机会,不是鸿运什么。
只是……
刘辩抱着怀中被锦帛层层包裹着的物件,露出冷笑。
他怎么会让董卓那么顺利地如愿?即便被迫离开雒阳,即便面临着被董卓私下废除的处境,刘辩还是积极地做出了应对。
他带走了自始皇以来,唯一能够真真正正代表帝王权柄的东西——传国玉玺!
就算你董卓占据国都,另立新君,但没有了玉玺,新君的威信便不足以被天下人所承认。
玉玺,自从被始皇帝创造出来,取代九鼎之后,便成为了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象征,就是所谓的“正统”。
天子无玺,则百姓不服,玉玺虽不能高过皇权,却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皇权。
是为釜底抽薪,刘辩走则走矣,但也要为董卓制造些许麻烦,最起码,不能让他事事顺心。
正当刘辩对董卓愤愤之时,耳畔传来了曹操的声音。
“到了軒辕关么……”
他转头轻轻推开车窗,随即便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嵩山,看到了修筑在山中那雄伟壮阔的軒辕关。
“将此事知与太后,皇后,今日便入关休息,明日再行动身。”
刘辩轻声命令道。
当初离开雒阳之时与太后等人共乘一车,而摆脱董卓军追击之后,却也没有必要再行挤在一驾车中。于是曹操沿途购置了两驾车辇,刘辩主动让出天子龙辇分与太后,而自己则与皇后分车而坐,算是保留了最后几分天子威仪。
而在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之后,刘辩望着逐渐接近的軒辕关,不知怎地想起了数年前的那次春猎。
那次不紧不慢,似乎比现在多用了一两日的时间,随行队列,也是新组建的西园军,不知当下的行伍当中,是否还有当初春猎时随行的士卒。
想到西园军……
刘辩不动声色地将目光转向了曹操身边一人的身上,倘若不是对方亲口要求跟随,还在董卓追击之时出手相助,他根本想不到此次前往豫州还要带上对方。
那策马同曹操相谈甚欢的不是旁人,正是西园军中军校尉——袁绍。
按照常理,袁绍应当同董卓同气连枝,随同董卓入雒阳城收割胜利的战果。
此次事件中,袁绍虽然从未同刘辩进行过正面对抗,但他扮演的角色却贯穿了整个事件,并且在其中推波助澜,可以说,对董卓的最终获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若董卓另立新君大权在握之后,袁绍分得一个三公延续袁家五世三公的美名怕是不成问题。
但他却放弃了名望与权势,却转而投向了刘辩一方。
这是令刘辩不能理解的地方,虽然他不能清楚地知晓袁绍对董卓提供了多大的帮助,但至少对方是董卓一系,为何要跟随自己,却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地方。
可听李旷所言,在接应曹操之时袁绍便出手相助,再加上袁绍在自己被董卓追击时又主动接应,以麾下不到三千人的兵力埋伏了董卓军一次,为摆脱董卓军的追击争取了时间。
单看这些,似乎袁绍并没有太大问题。
因而,袁绍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成为了刘辩不能理解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袁绍也没想过要跟随刘辩,但在刘辩做出离开雒阳的决定之后,袁隗的一封书信使他改变了想法。
袁家,一直以来便以左右逢源为自己的生存之道,从来都不会将全部力量投注在一方身上。
当初刘辩在雒阳,董卓在城外,于是袁隗痛骂董卓,倾向刘辩,而令袁绍亲近董卓。
但此时董卓占据雒阳,刘辩仓皇离开,便是另外一种情况。
袁家扎根于雒阳城中,无可脱离,只能转而为董卓另立新君提供声势上的帮助,有了袁家的声援,加上董卓大军的胁迫,相信满朝文武很快就是接受换帝的事实。
而相应地,袁绍便要依附刘辩。
若刘辩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也罢,可对方明明是雄才大略,只不过情况对他太过不利才会选择暂避董卓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