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安排众人,未知之事(1/2)
“吴侯此书当真无双,某代天下百姓谢过吴侯!”
怀揣着复杂与激动得心情,董决放下手中的纸张,起身向着项明深深一礼。
农家众人也纷纷起身施礼,感谢项明写出如此著作。
“董翁这又是何必,明既然生而为人,且有所思量,自然要竭尽全力为天下人着想,何足道哉。”
见众人突然行礼,原本坐在主位上微笑着打量他们的项明也起身还礼,言语之间极为谦逊。
这一下午的时间,他也没有白费,而是坐在座位上归结此前尹成介绍的众人长处,意图给他们分工,加快《农典》的修编效率。
在他的思量之中,此事进行得尤为顺利,甚至具体规划到了到何时才能将《农典》内容尽数验证修改完毕,成书的阶段。
尽管《农典》之中有太多东西仅仅停留在表象,需要实践,但他也不是孤家寡人,有十名农家挑选出来的农家弟子会协助自己完成这项工作。
也不是说这十人就可以在短期内印证全部的东西,但此举还有扬州境内数以千百万计的农民百姓作为支撑。
虽说用不了那么多,但凭借他扬州刺史的身份,至少也有权分出一万百姓专门在这些农家弟子的指导下进行耕作实践,以印证农典所书。
至于这些调配出来的百姓所少生产的粮食,则完全可以拿施行“增社均摊制”所获的零头来进行填充。这也是他在一开始便谋划好了的。
而今,只差分配任务。
于是,再度客套一番之后,项明缓缓开口道:
“某召集诸位前来的目的,诸位也都知晓,在座诸位自然听说过郦食其那句‘民以食为天’,更是身为农家之人,当知农事何等重要。”
“而此部《农典》,不是某推脱,但某希望能借此书彻底改变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局面,故而,编修《农典》一事,不容得有半点马虎。”
适当的客气已经做到,项明也要提前对他们澄清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以免他们出工不出力。
尽管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毕竟还是有这个可能的。
“吴侯放心,我等既然前来扬州,便必定会竭尽全力,为《农典》倾尽所有。”
尹成也知此事大意不得,当下又行一礼,郑重到。
“好!既然尹公如此承诺,某自然是相信的,指望诸位共勉。”
项明一笑,继续道:
“诸位都看过此书,事实上只能算作雏形罢了,许多东西都是某根据一些事情得出的推论,并未证实可行,这些东西,就需要各位多多费心。”
“尹公曾为尹家家主,便主管此事,农家也大概有分配任务的章程,某就不指手画脚了。”
“吴侯无需如此,某还当不得‘尹公’之名。”
第一次尹成还未听清,但却清清楚楚地听到了第二声“尹公”,当下苦笑道。
“不过,某已经不再是尹家家主,而在德行与学识之上,皆比不上康铭兄,怎好意思主管此事?”
尹成在汝南时,还真有主管《农典》编修的打算,但在一个下午,便完全改变了主意。
原本他对《农典》理解还不算透彻,但又经过这一下午的,他才算明白,编修《农典》一事非董决不可。
倒不是说他没有这个能力完成编修,只不过有了学识渊博的董决主管此事,能够让整个工作的进度快上两三成。
这也许就是数月乃至一年的时间,早一日完成《农典》,百姓便早一日受得福泽,所以他还是出言,想要将主管之职让给董决。
“不,某对董翁另有安排,倘若此事得成,其功不逊于《农典》,董翁也当得当世圣人!”
项明这个安排可以说是突发奇想,也可以说是早有打算。
原本他以为此事需要《农典》出世之后,伴随着农业不断发展,人才不断涌现,才能够实行。却没想到,董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两者能够同时进行的可能。
闻听此言,董决抬起了头,眼中光芒闪烁,而尹成则满脸疑惑,根本想不出有什么事情能和《农典》相提并论。
不过他也看出来项明的意思,那件未知的事情很可能极其重要,甚至项明并没有付之于纸上,就是不想让除董决以外的人知晓。
于是,他向着众人使一眼色,站起身来,准备告退:
“那我等便遵从吴侯的想法。不过,此时天寒地冻,无法耕作。况且我等也需要仔细规划如何将《农典》上的内容付诸于实践,所以需要将这本《农典》带回去研究筹谋,可否?”
“可。”
项明点点头,他所能做的全部写在书中,这部书他留着也是无用,倒不如像尹成所言那样,让他们好好规划一下,待来年开春行动时,也不至于混乱。
尹成带着众人退出了书房,自有顾雍安排他们的起居,整个书房之内,只留下了项明与董决两人。
项明与尹成之间的对话,董决全程都没有插嘴,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虽然他也想参与《农典》的编修,但他心中总隐隐觉得,项明所言不假。
虽然《农典》确确实实对天下百姓有大利,但不代表着那便是绝对,既然项明以吴侯之口说此事能与《农典》比肩,那最起码也是一件只得一听的大事。
况且,说到底《农典》还是归属于项明的,他即便倾尽所学,充其量也不过是留得姓名罢了。
而按照项明字里行间透过的意思,那件未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