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露馅儿了(2/3)
,他们能不能还得上还是一说。只怕将来朝廷也要责怪承州官府胡乱施恩,扰乱办事规程。
他觉得这是赵学尔这个大户人家的女公子在异想天开,所以直接驳了回去,连赵同也没有汇报。
后来赵学尔担心赵同会从中阻拦,便连着他与冯务本一起瞒了,这才让他误会了赵学尔。
可赵同心里再怎么骂赵学尔,面上还得继续演下去:“是是是,是有这件事,近来事多臣一时忘了,请殿下责罚。”
这样特殊的事情,州府一年能有几次,这也能忘?
李复书将信将疑:“赵刺史为了百姓,费心劳力,政务繁忙,一时忘了也是有的。”
“多谢殿下不罪之恩。”
赵同以为自己蒙混过关,却不知道李复书已经开始怀疑他。
明明他对衡河河道疏通之事毫不知情,李复书每每问及其中的细节,他却总是遮遮掩掩地打掩护。
这让李复书不由得怀疑,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如论如何,疏通衡河河道有利民生,他暂时也就不管这么多了。
李复书在出使朔方的这几个月里,常常与卫亦君谈起赵同,询问他的事迹。
而卫亦君因为第一次说起赵同时,把他夸得太好了,后来便只能凭借着对赵学尔的印象,把赵同修饰得越来越好。
他想着回到承州以后,先与赵同通个气,谁知李复书回程的时候不但绕道来了承州,还在第一天见面的时候就拉着赵同单独说话。
他不敢从中阻拦,想着李复书与赵同这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会有许多话要说,只好先独自回去,找时间再与赵同坦白。
李复书这几个月以来,对赵同是心心念念,梦寐以求,一心想着要把这样忧国忧民的经世大才请回去辅佐他。
闻名不如见面,他此时见了赵同的面,自然要亲自讨教一番。
李复书笑道:“我有一事请教赵刺史。”
赵同忙道:“当不得‘请教’二字,殿下直说便是。”
李复书道:“《晋书·刑法志》上说‘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赵刺史以为何意?”
李复书之所以会这么问,还是因为卫亦君曾经与他讲过的那个小毛贼的故事。
他一方面觉得官员执法应当紧守朝廷律法,另一方面又觉得赵同的做法比当前的律法更能教化百姓。
所以他一直想与赵同讨论这个问题,想必赵同对这句话会有不同的见解。
而此时的赵同心中却十分疑惑,不知李复书为何突然考起他的学问。
他年少时家道中落,没有许多家财供他去私塾读书,后来更是为了生计,弃笔从戎,就更没有机会去专研经史了。
他心中沉吟半晌,猜不出李复书的用意,只好老老实实的从字面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贼匪和偷盗者横行,扰乱社稷民安,应该严厉打击,以正风气,还百姓安宁。”
李复书道:“既然如此,为何听说赵刺史对盗贼尤为宽待?”
赵同大惊:“臣向来按照律法严格执行刑罚,从未敢徇私枉法。”
他心中十分忐忑,难道李复书是对他判决的哪桩案子不满,特意来质问的?
赵同的心里不由得打起鼓来。
“哦?”
李复书面露狐疑之色。
赵同的回答中规中矩,平平无奇,虽说无甚错处,却也实在不像卫亦君口中那个爱民如子,特立独行之人。
他想了想,又问:“赵刺史以为,当初柳尚书平定朔方之时所用的分而化之之法如何?”
李复书记得,他对赵同最初的印象,是当初柳弗愠第一次上门拜访的时候,有意向他举荐“承州刺史赵同之女赵学尔”为太子妃。
柳弗愠为了证明赵学尔适合做他的太子妃,曾经说过赵学尔对平定朔方之法另有见解。
而赵学尔对南唐与朔方形势利弊的分析,恰巧与他不谋而合。
他因为太后和康宁公主的原因,向来不喜聪慧善谋的女子。
非但不愿意娶赵学尔为太子妃,更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赵学尔所说的言论,都是从赵同那里听来的。
所以从那时候起,赵同在他的眼中,就是一个有着长远眼光和独到政见的人。
是以虽然赵同方才的回答李复书并不满意,但他还是想要再一次地确认,赵同究竟是不是有真才实学。
李复书紧盯着赵同地眼睛,等待着他的回答。
赵同被李复书看得发怵,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问,还是慌忙称赞道:“柳尚书经世之才,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当真没有更好的法子了?”
李复书再次与赵同确认。
赵同的答案不是他想要听到的,因为这个答案不但代表他一开始的想法是错的,还代表卫亦君骗了他。
虽然他最开始是为了打探赵同的底细,才让卫亦君随行,但是他后来发现卫亦君不但赤胆忠心,还有勇有谋,确实不负“良才”之名。
多亏有了卫亦君,他们此行朔方顺利许多,而在这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之中,他们已经有了深厚的君臣情谊。
相比赵同这个只见过一面的人,更让他难受的是卫亦君欺骗了他。
面对李复书一再的询问,赵同十分犹豫。
柳弗愠就是因为献上了平定朔方之法才被皇帝看中,更是凭借分而化之的策略平定了朔方,如今才能位列宰臣之位,位极人臣。
如果说分而化之之法不是平定朔方最好的法子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