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挑战与机遇(1/2)
军品的要求非常高,即便是心里打了许多次预防针,但是张一帆还是觉得很痛苦。
当进入到研究所,拿到厚厚一本,足足有一百多页的规格书的时候,张一帆一下子就懵了;
仔细地看完这本规格书,张一帆就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同时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下了好多关键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他也是很佩服总装这边的效率,刚刚才达成合作协议不久,立项都没几天,就把这么专业的规模书弄出来了;
虽然这肯定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而且里面的有些要求应该是拟用的类似装备的规格,但是草拟,修订,审核这些过程也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而这些要求,使得他发现,这个六足机器人几乎要完全重新设计;
比如说防水要求,它的要求是原型机能达到大浪的防水保护:
也就是可以持续2-3分钟抵抗水下3米的深度,100公升/分钟的流速,100n/m的压力;
而量产型的,要完全可以在水中使用,即便达不到,也必需要满足可以在水下一米浸泡超过三十分钟无故障;
这样的要求是张一帆在以前从没考虑过的,而现在综合军用的情况,这些要求确实也是必需的;
没道理说一台军用机械只能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出勤,那种鸡肋拿来干什么?
要达到这样的防水等级,电路的连接,核心电路的密封,力回馈传感器,摄相头等等部件的安装与防水,这些都是问题;
还有可便利拆卸,由单兵运输这个要求,也让张一帆有点头大;
这个要求看起来有点模糊,但是经过与研究所和北方兵器的专家们资询后,他才了解到:
一般的军械设计中,单兵负重不会超过三十公斤,这里面还包括枪械弹药和一些水壶之类的负重;
而军用六足机器人有一个要求,就是装甲要能防护7.62毫米枪弹于一百米距离的射击及小口径榴弹或者爆炸物的抵近爆炸;
这也就意味着要背负至少5毫米厚的装甲,而背负了装甲,也就意味着会增加重量,电池组的容量同时也要加大;
结果张一帆加上一群专家在一起,花了两天时间做出了个初步方案:
整体的重量足足有七十几公斤,光光电池组就将近十公斤,电池采用的是可快速拆卸式电池组;
要是再加上一个柴油发电机和一个组备用电池再加上一桶发电用的柴油,基本上就是一百公斤了;
也就是说,要想真想拆卸运输的话,起码要五名战士才能伺侯得起这台机械;
本来张一帆对此也颇为满意,用上了军用汉芯三再加上一套自动寻的系统,这六足机器人就可以依照北斗的导航自动行走,完全可以再搭载发电机,备用电池及油料,甚至还可以帮助战士负重一些东西,方便得很;
没事谁会去把它拆了扛着玩?
没想到,很多资深的研究员都站了出来,纷纷说太重了,必须减重;
因为很多偏远的哨所,驻扎的全体人员也就两三个,而且有些哨所的地势及环境非常恶劣,连马匹都上不去,平时的补给只能靠人背上去.....
于是大家又都忙了起来,从整体上进行优化,多余的地方能减则减,装甲部份及一部分传用部位都改用了重量较轻,强度较高的钛合金;
这样一下子就减下了十几公斤的重量,只不过造价也随之攀升了不止一倍;
然后,发电机组也由北兵这边承接了减重优化的任务,他们要把十二公斤重的发电机减到八公斤以下,而且,运行噪音也要大幅降低....
电池的连接点也是个问题,因为要考虑到便于拆装,又要顾及防水,只要不是完全纯净的水,那就是导体,接触到了就是短路;
为了达到电池接线绝缘的目的,张一帆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用的是手机防水袋的卡扣设计,他采用的是双层防水,而且还再加上了一个短路保护电路;
然后,就是实际制造原型机的时候了,画板的画板,布局的尽力在做空间布局;
北方兵器承担起了各件定制器件的生产制造,原型机的面世已经是指日可待,但是想到将要面对着那么多苛刻的测试,张一帆心里也是没有半点底....
这样的阵仗他根本就没遇见过,更谈不上怎么去应对处理了,唯一的想法就是,自己这里辛苦一点,一线的战士就能轻松一些....
机体的重量降低了,也就意味着动力不需要像之前那样强劲了,是该把电机换个功率小一点的?还是再把电池组改小一点,从而进一步减重?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军方对续航能力的要求,简直就是越长越好,动力更是越强劲越好,但是这里面本身就存在着矛盾,没什么两全齐美的说法,必须有个取舍。
这下,张一帆再次头大....何况,他心里还牵挂着自己的事业,偏偏进入了这个研究所之前,就要把手机放在一个柜子里封存,工作时间内,根本没办法与外界联系;
哪怕是跟班一般存在的王北北也一样.....
唯一能看到的前景,那就是成品的价格,军方愿意以不高于一百万的单价来购买,具体还要看实际的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
这里面的利润让张一帆看得非常眼馋,人家要求是高,但是单价也放在那里了,无论怎么做去,利润都能有所保障.....
————————,
在机场里侯机的时间里,凌志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