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尚饭心不老(二)(2/2)
做得太过份,这让她想念长子了。以前种种过节,现在也刻意遗忘。几个女子皆不敢吭声,主要武则天手腕几个女隐隐感到了一些,不知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只盼青海早日大捷,弘儿平安回来。”
走了牵挂,真要大捷回来,又不知如何作想。
“谢过天后。”
“不用谢,对了,天就凉了,后宫备了一批大食的氍毹,本宫本来准备分一批给东宫,可事儿多,忘记了,正好你们到来,呆会儿顺便将它们带回去。”
……
最后监军使的人选出来,是李治的亲信太监张桂东。但张桂东没有立即离开京城,得等到第一批大量的物资筹集齐备,才能离开。倒是宣旨的钦差先行前往青海宣读圣旨。
但就在这时候第二份捷报传到了京城。
第一战还能说杀的全部是吐谷浑人,又是在河湟之地。但第二战却不能这么说了,战争蔓延到了赤岭、河曲,甚至到大非川将大批百姓掳来,送给了诺曷钵,这些地界多不是现在唐朝统辖之地。又强行从积石军柘地近两百里,如果到百谷城,两百多里路,将疆域柘大,这一片不是苦逼之地,皆是河曲牧草最丰美的场所。
牺牲的士兵较多,唯一遗憾的地方,但也是难免的,攻克二城,岂能没有牺牲,更不要说赫赫的战绩。
李治高兴哪,自他继位以来,平***,契丹,铁勒,偏偏让吐蕃人生生扇了一个大耳光子,到现在河西四镇朝廷还没有办法收回来,还来了一个大非川。
喜悦之下,在皇宫大宴群臣,又说道:“顺便再告诉各位爱卿一件喜讯。”
说着,让太监从他寝宫拿来一张大号地图,挂了起来,道:“咸亨二年,朕命胡应出使西域各国,这一行颇远,许久没有消息,近日才接到他的书信,所到之远,乃是我华夏之人,自古未有。”
这封信更早到了李治手上。是大功,中国古代帝王特喜欢这个,向外国落后的小番国宣扬华夏泱泱大国的富裕强大繁荣。可是心中不大喜欢,儿子根本就没有对他提及,这不是要紧的,还私授使者之名。儿子那来的这个权利?悄悄向武则天说了一下,武则天本来想解释,早几年儿子就将此事禀报过了,可怕丈夫听了多心,于是没有提,安慰了几句。
可这件事儿不能怪李威,他当时才来到唐朝,根本就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是现在也多半不会禀报,一禀报父亲肯定不同意,这是大国的使者,怎么让一个小小的胡商胜任,可朝廷能派使者出行么?倒出过一回,想到拜占庭,人到了波斯,听说路途远就打了退堂鼓,况且遥远的西方欧洲?
这件事隐忍下来。
今天真高兴,原谅了儿子这一回,再说,这有一个时间差的,信到了,说不定人就已经在返回路了,若是带了许多小国的使者回来怎么办?索性替儿子遮掩过去。倒不是抢功劳,真相揭开,即便李威是太子,也是越了制度。
于是大家盯着地图看。
地图极其不标准,是仿照李威画的地图扩大的,可能看到大约的路线,倒不是惊叹原来外面还有这么大的世界,都认为大地无边无际,这点大能想像出来。可是看到行了那么远,还是一个个惊叹。
大臣们叹惜了大半天,李治满足了,说道:“各位,今天朕十分开心,喜讯连年,国家又迎来了一个大丰年,因此各位今天不必拘礼,一定要尽情痛饮。”
说着,一仰脖,将一杯酒喝下去。
一会儿酒足饭饱,李治难得兴味盎然,又要大臣作诗。
轮到裴行俭时,裴行俭在发呆,李治奇怪地问:“裴卿,在想什么?”
“臣听闻了太子的捷报,想到了廉颇七十岁还雄心壮志,报效国家,臣六十不足,也动了心思。”
***:看到书友说不姓论,论钦陵是唐朝的说法,实际上叫噶尔.钦陵,比较麻烦,于是采取唐人的称呼,就象其父是叫噶尔.禄东赞一样,只称禄东赞。论不是姓,指吐蕃王室,后来才成为姓的,又有一个说法,指噶尔家族世为吐蕃大论,于是唐人改称论氏。大家意会就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