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种恶因(1/4)
第二百七十八章 种恶因
腊月无疑是最冷的一个月,但唐朝冬天还是偏暖的。
李威不知,历史记载最冷的是明末,大寒凝海,黄海都结冰了,小冰河又带来干旱,于是明朝亡!还有宋朝,是一个伪小冰河期,大雪漫天,汴梁守兵多冻死,开封上的站岗士兵都冻死了。唐朝还好些,一度长江都能让驯象生存。长安多次出现无冰雪的极暖气候。
但大寒大暖极端天气还是很少的,到了腊月,就连黄河许多水流平缓的地段,都开始结上了冰冻。民工在这种环境下劳动,很是辛苦。因此,李威下过命令,让所有老弱病残的民夫立即回家,另外对留下的民夫每天额外加五文钱的补助。
可是包括韦弘机在内,都低估了百姓贫苦的压迫。两渠到了现在,正式分成了两段,新开河除了少量洛阳的百姓,大多来自陕州与虢州,丹水渠几乎没有长安的民夫,大多数来自商州与均州,少数百姓来到邓州。这也是一次合理的征调,毕竟施工地段离家越近,越不劳民。可这些地区征调的百姓,多是出自山区,或者是贫苦无依的百姓。现在给了他们一个挣钱的机会,也不算薄,又胜在长远,皆不愿意回去。
终究是天冷下来,不是在淤泥里劳动,可有巨石、笨重的机械,甚至在水边与在船上劳动,人一冻,身体不灵活了,时有工伤事故发生,有的也掉到河中,会水的人不多,两渠因此已经牺牲了十几个民夫。不仅于此,并不是干手干脚的,涔水积水,甚至主动用冷水相激,冷冷热热的,病倒的民夫增加,还有许多民夫生了冻疮。
不考虑名声,不把百姓当作一回事,这么大的工程,死几十个人不算什么的。杨广征***造舟,人久在水中长了蛆,还在继续劳动。比起杨广,真不算什么。
可都知道太子是什么人,再说两个监督的官员朱敬则与魏玄同,皆是清直之人。想停工怕耽搁工期,不停工继续下去,一半民夫能病倒下去。
只好先后报急。
李威也觉得此事马虎了,又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只有立即下令,带一些草药到工地上,治感冒与冻疮,让姚韦二人建几个大池子,每天晚上派人烧水,调了一批盐,放在池里,随水溶化,这是起消毒作用。再说,人多聚在一起,也容易产生各种疫病。又派人用大锅烧水,放上茶叶与姜片,取暖最好用酒,一是贵,二是酒喝多了在工地上更危险,用此法稍微暖和一***体。然后又调一批棉大衣棉袄,一个民夫发一件棉大衣一件棉袄。
最后一项开支很大,棉花是普及了,但没有普及到全国,依是贵。另外一个原因,唐朝铜不足,用布帛代替货币。布帛是用来穿的,不能当作货币用。例如东宫马上开始囤积,如囤积铜钱,其他地方钱少只能用布囤积,如囤积布,直接减少布匹的使用。所以货币不足,也是妨碍了唐朝进一步的繁荣。
加上工艺落后,即使是棉衣,也要脱籽,弹实,纺线,因此一件普通的棉大衣需五六百文,即使一件棉袄,也需两百多文。开始有棉被棉衣进入百姓家中了,皇宫中也有,冬天便觉得暖和。但并不是所有人家都用得起。
用这几项改善民工,即使再冻死人,做到仁义如此,也不会有大臣弹劾。当然,又堆了许多钱。
立即实施下去,用快马将物资拉到工地上,李威则来到皇宫,谨见武则天。
说道:“母后,儿臣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说说看,”武则天微笑地道,但仔细聆听,儿子确实有一些地方青涩,可各种奇思妙想,让***开眼见,听到又有想法,武则天十分重视。
“母后,儿臣看了一下,全国铜钱不足。南北朝货币不一,民易紊乱,于是隋文帝发五株钱(三点四克),由是便民。然而钱小,民间多有私铸。到我朝高祖时又废五株钱,铸开元通宝(四点五克)。当时以便,然国立长久后,钱不足而贵,民间又私熔铜钱为器,或者重新铸私钱,铜质差又轻(三克)。父皇在乾封二年时,铸乾封泉宝,略重(四点八克),肉质也好,下诏以一当十回收旧钱,想让钱贵,民间不会熔铜,逾年旧钱多废,然明年商贾不通,米帛踊贵,复行开元通宝,天下铸钱,公私不分,现在民间交易几乎近半是民间劣质私钱。”
从这也看出,从父亲到各个官员对市场经济规律不懂。
当然,是到了唐朝好几年,不然李威也不知道。
又说道:“之所以有这么多纷争,不是律法不严,而是钱不足导致的。儿臣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朝廷也曾铸过少量,有金、银、鎏金的开元通宝,因为金银贵,所以作为赏赐,而不是流通货币。是不是可以用银一两化十,铸一些钱币,当作八十文使用?”
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一缗钱,因为私钱多,一缗钱也变得混乱,一是钱不足,二是公私钱等重不一,于是有时一缗钱全是公家铸造的钱,只是八百。银子不能直接使用,到僦柜里兑换,商家又扣纳兑费,因此只说八十文,而不是一百文。
还有一个办法,发行交子。但官员对经济不懂,发行交子必须有足够的金属货币储存,而且要视财定量,现在发行交子,无疑是三岁儿童手拿着一个点燃导火索的**包在玩耍,很是危险的。此议李威提都没有提。其实李威想法,是增加流通货币的数量,而且航海,又能为唐朝赚取足够金银,特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