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秋之行(一)(1/3)
秋风起,叶儿黄,一场秋雨天转凉。时间已进入九月,白露节过后,已是秋意昂然了。
走进九月/走进桂花飘香的季节/白日里有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夜晚有繁星如梦/中秋明月/书斋有纸墨幽香/诗画言说/山野有草木金黄/层染红叶/看白鹜与落霞共舞/看秋水共长天一色/走进九月/心怀喜悦
满怀着对秋天的深情,屠强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他心中的喜悦之情。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他即将跟晓晓一起回她的老家过节,也是让她的家人看看他,熟悉他。他的心里有一点忐忑,但是也很坦然,他相信自己的一片真心,肯定是能得到她家里人的认可。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得到了晓晓的认可,见家人主要的也是让他能融入到她的家庭中去。
第一次上对方家门,又是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屠强心里非常重视,他早就在考虑该买些什么礼物。她的家里有父母,有自己的孩子,还有哥嫂和小侄子,可能还会有一会亲朋好友会上门,这些都得考虑到。晓晓会喝酒,那她的父亲和哥哥肯定也能喝酒,酒是必须要买的。其次是月饼,这是中秋节的标配,还有北京特产,老人的营养品,小孩子的玩具等等。交通问题屠强也考虑到了,买的东西多,坐火车肯定不方便,还是开车去,车也早就租好了。有些东西可以提前几天买好,有的就只能是出发的头一天再买了。这两天,他和晓晓把要买的东西差不多都买好了,就等着假期的到来了。
在满怀期待中,中秋节的假期到了,中秋节在周一,加上双休日一共是三天。晓晓有点归心似箭了,她说想周五下午就走,屠强跟她说不好,周五下午的车流量肯定大,因为人们都着急回家,我们就不去凑这个热闹了,再说走夜路也不安全。我们周六一早走,那时车也少,白天的视线也好,比周五堵在路上强。周五晚上,两人坐在家里看电视,看到新闻里讲路上的车多,特别是京藏高速,因为是山路,车流量又大,都堵到大半夜才疏通,他得意跟她显摆,说:“怎么样,还是我有先见之明吧,要是我们晚上走,这儿还得堵在路上呢。”晓晓白了他一眼,说:“就你能!”
第二天,天刚亮他们就出发了,他们刚上京藏高速,太阳才从东边升起。高速上的车也不少,但是明显的是一路畅通,基本上能跑起来。屠强一脚油门,把速度提到了每小时90公里,刚上高速,最高限速是100公里,等一会到了山区,就只能开60公里了。晓晓随手拿起一张碟片,打开了车上的录音机,一段钢琴曲的旋律传出。“致爱丽丝。”两人不约而同的叫了出来,又相视一笑。
屠强说:“晓晓,你也喜欢这首曲子?”
晓晓说:“喜欢,我喜欢它的旋律,听那音符像雨点一样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的心陶醉!”
屠强专心地开着车,眼睛看着前方,嘴里说:“看来这首乐曲还真是深深地打动了你,不然你不能说出这么深刻的感受。其实这首乐曲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不知道你听说过吗?”
晓晓顿时来了兴趣,说:“是吗,还有爱情故事呀,我没有听说过。快给我讲讲,是什么样的故事?”
他说:“那你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吗?”
“我知道,我知道,是贝多芬。”
“这个故事就是贝多芬的爱情故事,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啊,好美丽的爱情故事呀,我觉得搞文学或艺术的人好像都很多情,他们的爱情故事流传下来都能让人感动。你看作曲家能为他心爱的人留下动听的音乐作品,画家能为他心家能为他心,如果没有这些载体来传承的话,人世间就会少了许多的爱情传说。”她感叹道。
“是呀,所以你看现在许多的艺术品,画作之类的东西,本来自身是不出彩的,但是如果赋于了一种特殊的意义,那么就会有更大的价值。但是文学作品又不一样了,如果没有意境,或是文字词句什么的不够优美,就不会被大家所喜欢。”
“屠哥,我想起你以前说过的要为我写诗,要出一本《爱晓情诗集》,我希望你的诗集能早日出来,也希望它能流传下去,那么到了几百年或是上千年之后,世上的人还能知道有一对你和我,能感叹我们的爱情故事,那对我们也是一种纪念!”
屠强笑着点点头,没有说话,现在车已行驶在山区公路上,他不敢轻松大意,专心致志地开起车来,车里还轻轻地飘荡着《致爱丽丝》的乐曲声。这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很高了,天空中一片深蓝,偶尔有几片白云在空中飘过。虽然是仲秋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