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二十四章(1/2)
身在异乡的那几年,期间的况味,却只能用天凉好个秋来形容吧?这几年在舒雅回国后,也几乎成了她闭口不谈的往事,能说些什么呢?说在那里的艰难心酸、身如飘萍?人家或许以为你不过是在矫情,所以,微笑着沉默,闭口不提或许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跟梅城的季风性气候不同的是,ny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个雨水很多、四季分明的城市。但是那里的冬天很长、很长、很长,基本在十月就入冬了,要到明年的三四月份才会入春,那冬天长得让舒雅几乎以为是没有尽头的了;好在舒雅从小在梅城潮湿、阴冷的冬天里长大,ny的冬天零度左右、但是一点不显阴冷的温度对她来说实在是不算什么,总体而言,ny的气候跟帝都差不多,但是没有帝都那么干燥,而且室内都有空调,甚至连地铁的座椅都是加热的,所以在这样的冬天里,以前在家冬天穿的各类毛衣统统不再需要了,很多本国的同学,大冬天的即使在室内也穿着夏装,出门在外面裹个羽绒服或者大衣,最多再戴个围巾就足以过冬了。
因为nyu所在的地区就在这个城市的核心地带mh,真正称得上是寸土寸金的一个地方;所以nyu的住宿费也是以昂贵著称的,舒雅大致算了一下,虽然她拿到的半奖可以免掉部分学杂费,但光是她这两年的住宿生活保险等等其他费用,几乎就是当时在梅城留县的一套房子的价格了。而跟普通高校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就是nyu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区,可能在你不经意转角的某个地方,就会出现一片紫色,写着大大的“nyu”的字样,那么这里就是nyu的某个校区了。
第一个学期,因为怕人生地不熟,舒雅和朱辰逸都选择了在学校住宿,而初来乍到的两个人,瞬间就被卷入了紧张的学习中。朱辰逸还好,毕竟他早就准备过来读书,之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全英讲课等早就在已经开始做准备了;但是对于舒雅来说,虽然她侥幸通过了托福和gre,最后也凭借着老师的推荐信和出色的个人陈述获得了offer,但是,对于在nyu的读书及各方面的适应情况,她显然是缺乏准备的,这使得她在过来的第一个月里过得特别艰难,一度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会经受不住这种强度的教学而打道回府了?但不得不说,中国学生的勤奋、坚韧和刻苦真的是有着不一般的力量,三个月后舒雅已经能相对轻松地面对一切课业了,但每当想着家里的爸妈为了她这里的费用省吃俭用的时候,她就觉得再也没法儿坐享其成了。于是,在第一年放寒假之前她申请到了ra也就是助研的奖学金,这是一种服务性质的奖学金,基本上就是给自己的教授打工,然后由导师付给你薪水,一般也就只提供给硕士或者博士生申请。每周基本上要担任12-20小时的辅助教学工作,虽然也是要扣税的,但这样一个月下来也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钱虽然不多,但总算她也能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了。
因为nyu的住宿费用实在太贵,而且在寒假暑假如果想继续住校的话,是需要另外再支付费用的,相比之下在校外租房,特别是跟人合租的话,就经济实惠得多了。舒雅跟朱辰逸商量之后,就决定在两人校区的中间地带合租个房子,这样一间房基本上每月的租金在两千美金,两人分租的话,比在学校住宿每人一个学期将近一万元的费用来说,显然要划算很多了。
第一年的寒假在圣诞放假之前两周左右就开始了,当全米国的人民忙着在感恩节大采购的时候,舒雅和朱辰逸也忙着在找房子,好在房源还是比较多的,虽然离各自的学校还是有点距离的,但是胜在房子不错,价格也适中。两个人于是决定在感恩节的时候,趁着有促销活动,去宜家等店买了点必需品,而因为寒假只有短短的差不多一个月时间,两人决定就不回去了,在假期里打打工也休整一下,也正好趁此机会给双方父母买了点礼物寄回去,虽然用的还是他们的钱,但是怎么说也是一片心意,不是吗?
就这样忙忙碌碌,等一切安置下来,两个人在租的房子了煮了第一顿中餐,这一天正好是舒雅的生日。
说起来,nyu的食堂还是很多的,提供的套餐也很多样,采用的是充卡的方式。但是一般提供的都是不同金额的套餐,所以只能是按照套餐数来计算,如果本周没吃完的次数,是不能转到下周继续使用的。而对于吃惯了中餐的舒雅来说,薯条、汉堡、鸡腿在她吃了一个月之后,看见这些东西实在是味如嚼蜡、半点儿胃口也没有;都说到米国之后吃这些高热量的东西人会发胖,但去了nyu半年之后的舒雅,却是比之前瘦了足足有十磅有余了,朱辰逸笑称舒雅再瘦下去,都可以在他掌中跳舞了。
现在租了房子,终于可以自己开伙煮东西吃了,所以两个人正式把行李搬进来的这天,乘着双休跑去了唐人街买了一大堆调料蔬菜等,再去超市买了大米各类油盐酱醋,正式开始自己开伙了。
当舒雅端起那碗大大的加了青菜的榨菜肉丝面,朱辰逸给她夹了一个,在上面淋了生抽加糖煮过的金黄圆润的荷包蛋过来;到了nyu之后这段日子经历的总总,忽然就全部涌上了舒雅心头,不知道怎么的,她捧着碗就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般掉落到面碗里。
朱辰逸坐在舒雅对面,也不劝,就这么微笑地看着她哭,过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