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一拍即合(1/2)
当彭勤方再一次提出一定要回特区从事技术工作的时候,茅庚担心,今天带老彭去看烧球机是不是演过了。为了回特区,老彭不会蛮干吧!
不比以前自己可以掌控种田的节奏,自从一帮人组团穿越之后,节奏整个就乱了。在这个时候,自己当然只能抓主要矛盾。
那么,十二世纪攀科技树,重点是什么呢?回答当然是动力科技,大宋需要引领时代发展的引擎,这个引擎毋庸置疑会贴上茅庚制造的标签。原本,蒸汽动力是计划内的重点,但现在,计划不如变化,在群体穿越事件的倒逼下,内燃机动力技术不得不上,但当仁不让的,还是得由自己来主导内燃机技术。
烧球机成功后,又加上门槛不高的煤气发生技术,暂时也够了。煤气烧球机应该可以满足拖拉机动力、小型船用动力的需求,照赵余春的意思,甚至可以装在朱熹版“铁甲战车”上作为战车的动力,至于效果行不行,茅庚表示怀疑,但没准也能行的,反正在这个时代,“铁乌龟”以龟速前进,宋人又能质疑什么呢!
不可否认的是,烧球机终究只是过渡性的玩意,电子点火的四冲程煤气机才是将来的发展主流,而目前来说,电子点火项目需要有专业人士来做,李和勤头上的任务已经是超负荷了,只能指望老彭。老彭放到临安纯属浪费,一定得想办法让他回特区。
老彭回特区这事,就看朱熹的面子够不够大了。
说到朱熹,老先生今晚上一直在为他的头号重点项目“铁甲战车”操心。
第一台“铁甲战车”样车早些天已经装配好了,但试车之后,毛病一直不断。下午的时候,一根蒸汽管道爆裂了,结果导致了赵余春和顾永强的一场争论。
按照顾永强的说法,第一台战车使用的动力本应该是成熟的技术才对,千不该万不该,赵余春不该冒然上还不成熟的新技术。
但赵余春也有自己的道理,很明显,水管锅炉是蒸汽锅炉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一点是,水管锅炉可以大大地缩小蒸汽动力部分的体积和重量,这无论如何都是极其有意义的。
顾永强认为这是大/跃进的思维,没学会走就想跑,果不其然吧!你看,就因为非要上水管锅炉,漏汽问题就一直没有解决好,不错,漏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真是这样吗?今天,管子终于爆裂了。
赵余春不以为意,他认为研发过程中出任何问题都是正常的,水管爆裂了,那就换一根管子好了,还是没什么大不了。赵余春差点就要说,真实历史上,第一代坦克的毛病据说也是一大堆呢!
朱熹夹在中间,有点晕。
一开始,朱熹是赞成赵余春的“完美战车”计划的,水管锅炉的好处经过赵余春的大力渲染,简直是天花乱坠,热效率高,启动快,体积小重量轻,反正比茅特首搞的那种锅炉好得不是一点半点,朱熹心道咱这铁甲战车当然要用上最好的技术,便一力赞成。这一点也不奇怪,朱熹当然不会明白其中的难度,“无知者无畏”呗。
茅庚其实是反对上水管锅炉的,不过,看朱熹老先生那样子,茅庚也不太好意思打击朱熹的积极性,反正,蒸汽动力是过渡性的,将来战车的动力一定会用上四冲程煤气机。
现在看来,冒然上水管锅炉,的确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但朱熹自己当初也是力主上水管锅炉的,这会儿一边生闷气,一边召集弟子们,在僻静处讲起了教训:
“格物之道,与治学之道相通,不可贪多嚼不烂,譬如吾以前所言‘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观此事,实为教训也,为师亦有失察之责,尔等须得以此为戒。”
弟子们对朱熹的那一套治学之道耳朵都听出茧来了,对于治学,朱熹绝对是严谨派,比如朱熹论治学,就说了: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
诸如此类的教诲,朱熹总是不厌其烦地说啊说的。
不过,教训归教训,问题还是要解决,顾永强的方案是要推倒重来,沿用茅氏蒸汽动力技术,但这样一来,时间上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为了这次汇报演出,朱熹和弟子们一起,可是没日没夜地赶了班的。赵余春没有回避存在的问题,但是指出,换方案就无法在皇帝大人面前演示铁甲战车的神奇,朱熹权衡了一下,再也不提推倒重来的话。
所以,最终还是只能修修补补,老老实实换水管。
朱熹看了看面前的铁甲战车,除了漏汽,这台样车还有一些其他的毛病,以及各种看起来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煤气管道也有点漏气,木炭煤气发生炉运转起来的时候更是灰烟弥漫,等等,不过并不影响它开起来。
也罢,先就这样吧!
时间已经九点多,换水管也不是一时半时就能完成,这时候朱熹终于想起,自己该去会会辛弃疾了。
由黄干陪着,上了街道。随即有两个大宋军士上来查问,这会儿正在宵禁呢!
黄干递上赵抦和茅庚联名签署的通行证,军士有些不敢相信地看了看朱熹,面前的这位身穿工装,脸上黑黑的老技师模样的人,呵呵,想不到竟然会是朱熹!
既然是朱熹,又有特别通行证,当然是无条件放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