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第一批移民(3/3)
子,回去后找相关资料查询其名称和生长环境等,此外就是一些常见的粮食、蔬菜、水果、鲜花的种子,虽说这一次已经将探索一号装得满满当当,相较于地球上350000个种类的植物,说是九牛一毛也不为过。每一颗种子都代表一个生命、一个物种,肖瑞种植的时候小心翼翼,种植之前再一次核对种子所属的植物、生长环境、生长周期、所需的关照时间、温度、土壤酸碱度等信息,选择最适合它们的地块种下,每种下一个种类的种子,哪怕是一粒杂草的种子,都得做好记录,谁也不敢说哪个种类的植物没用,指不定一棵在地球完全不起眼的小草,成为火星未来生态圈重要的一环,这又是一个枯燥而繁杂的工作,一般自动机械人还做不了,即使是智能机械人来做,也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来。
肖瑞也没法整天都在这里慢慢播种,每天也就是来看看,亲手做上一两个小时,其他交给十多个智能机械人完成,即使这样,也用了三天半的时间,才完成第一次播种,所有这些种子占据了1号生态圈将近一半的地块,不过,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第二个生态圈正在建设中。
半个月之后,1号生态圈水体中的藻类已经繁殖了许多,其中的浮游生物也绝大部分存活,肖瑞捞起一部分装入一个个水箱,搭乘一艘工程飞船出了1号生态圈。
肖瑞的目的地是六百多公里的一处海岸,那是一片圆形的大海,原本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注满水后,与外边的大海相连,形成一个内海。半途中,肖瑞时不时让工程飞船停到一些湖泊边,它们大多也是陨石造就。检测这些水体的性质后,肖瑞没有直接将装着藻类和浮游生物的水体倒入湖泊,那样缺氧的水体,藻类还能勉强存活,浮游生物得死光光。略微思索,他就动手用铁锹在湖岸边上挖掘一个不大的小水坑,再挖一条细细的水沟与湖泊相连,将适合湖泊水体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到这些水坑中,这么一来,水坑中形成一个适应水藻和浮游生物生存的小环境,随着藻类的生长,生产出氧气,顺利的话,浮游生物会随着藻类一起向着湖泊蔓延。
到了那个内海,肖瑞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不过,他这一次,挖了一个比之前大得多的水坑,将剩下所有水箱中的水体都倾倒入其中,也不管其中藻类是不是完全适合火星的酸性海水,他这样做只是想试一试,看看这些藻类能不能改变自身,适应这样的环境。
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等待。
为了加速火星生态圈的形成,肖瑞还得解决一个难题,持续数十年的低温下,即便那些藻类能在火星大海中生存,他们在冰冷的海水中也不会长得太快,这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其他生物到火星的时间,没有充足的食物,不说运来大量的动物,就是运来一些繁殖力稍强的动物,火星也没法养活。
从根本上讲,一个生态圈的发展,其实就是能量的积累,能量积累得越多,生态圈越是繁盛。火星离太阳较远,本身的表面积比地球小,吸收的太阳能源也就少得多,想要让火星尽快繁盛,除了火星自己吸收,还得想办法让火星获得更多的能源,目前建设好的生态圈抽取岩浆的热能,也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全球通用,若真是那样搞,火星内部温度大幅度降低,火星又得凉凉。至于解决办法,肖瑞早已经想好,说来也简单,就是在太空中建造巨型的太阳光反射镜,把阳光反射到火星上,等于多了一颗小太阳,到时候,如果一颗不够的话,还可以再造一颗。
说起来倒是简单,做起来可不简单,制造这样一个巨型的太阳光反射镜,无疑又会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找到能够达到最大反射效果的材料、太阳反射镜的构架方案、具体轨道位置的演算……等等问题都要一一解决。
以目前逐星者号数据库完善程度,太空工厂兼实验室的研发制造能力,研发、建造巨型太阳反射镜的难度并不大,何况,现在火蚁公司已经招揽了不少科研人员,虽说不可能将整个工程的设计研发公开给他们,却可以将拆分出一些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小项目交给他们来研究。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