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晚了(1/2)
长安,现今的国际性大都市,却很少人有人认为中产阶级的商户离开会对长安城造成冲击,毕竟中产阶级的商户贩卖的商品价格不低,百姓们买不起,影响不了百姓的生活,只要不会影响百姓生活,中产阶级的商户离开又有什么关系,反正长安城乃大唐最繁荣的城市,不怕没有商户来长安进驻,离去一批总有其他地方的商户来补上。
下班回府的魏征又看见了一批商户从长安出发,不用问也知道他们是去闽州的,毕竟外出做生意不会轻装简从,这让魏征不由感叹,李宽就没有一个省心的时候,时不时的总要闹出些幺蛾子。
魏征谈不上了解李宽,他却知道李宽在经商方面的本事,当初李宽要求冯盎赔偿三十万贯的钱财,冯盎是不愿意的,三十万贯,放在谁身上也不会答应,但李宽只是提出几条商业合作冯盎就痛快的答应了,在商业上李宽总有独到的见解。
如今闽州初建,正是需要商户的时候,以李宽眼光不会看不到,商户前往闽州,大力支持那是不用说的,想要商户们今后再次返回长安,难。
前去闽州的商户不仅不会返回长安,甚至还会影响其他商户前去闽州,一旦大家都知道在闽州能挣钱,在长安却难挣钱,两相比较,傻子都能看得出来闽州比长安更适合发展,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商人前往闽州,长安城受到冲击还远吗?没有七八年的时间别想恢复过来。
商人啊!从来都是趋利的。
至于长安城赋税会减少的问题,还入不得魏征的眼,他如今的地位不需要赋税来增加那一点政绩,他只是在为今后的长安情况感到担忧。
上奏起不到作用,看纷纷上奏的奏折被留中不发就知道李世民对此事是默许的,自从李世民打击了世家之后、封禅之后,愈发的强势,考虑的愈发深远,他只能希望李世民考虑到了自己想到的情况。
看着商户离去的背影,魏征长叹了一口气,不紧不慢的回了自己的府邸。
叹气的不只有魏征,还有孙行,作为长安县令,孙行知道此次离开长安的商户有多少,知道长安今年的赋税会减少多少,若是没有李宽闹的这么一出,这些可都是他的政绩啊,不能在让商户离开了。
匆匆来到桃源村,找到了自己老爹,让孙道长去信劝说李宽收回承包修路之事,在他看来只要不修路,岭南依旧是偏僻之地,长安城的商户自然不会去岭南,就算离去的商户也会返回长安。
权利是个美好的东西,尝过了权利的滋味后,很少有人能保持住本心,孙行抵挡不了权利的诱惑,只想到了自己是否有政绩,是否能升官,他却没想过修路的好处。
孙道长并不知道修路有多大的好处,但好处必定是有的,这是他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前没有水泥路时候,他从桃源村到长安就是雨天一身泥,自从有了水泥路之后,现在不论下多大的雨,只要走水泥路,出门是什么样回来依旧是什么样,还能节省不少时间,修路有什么不好?
骂了孙行一顿,才跟跟自家儿子说你小师弟既然召集众人修路,自然有所安排,你一个县令管那么多作甚,若是觉得不妥就向陛下上奏,以后官场上的事别来找为父。
孙行带着希望而来,却满怀失望而归。
商户的离去只是一时,不少的商户或许是受不了路途的奔波,也或许是想着人离乡贱,竟然有不少离去的商户再次回到长安城,一打听才知道商户们还是觉得路途太远,在道路尚未修建之时,去闽州不合算。
孙行看着这段时间回来的商户,时常一个人咧嘴傻笑,政绩回来了。
远在闽州的李宽也在咧嘴傻笑。
第一批从长安城来的商户已经到了闽州,李道宗兄弟两很够意思,派来的管家送来了十五万贯的钱财,说是全听李宽安排,只要不让他们亏本就行。
紧随其后,世家的公子们也到了,同样带来了一批钱财,不说足以支撑他从闽州修水泥路到长安也足以在闽州修路了。
没有对世家人区别看待,在商业上一视同仁,李宽还是能做到的,召集了承包修路的各个代表,商议了承包修路的,闽州的水泥路算正式开工了。
刚开工不久,闽州再次来了一批商户,这是李宽没想到的,修路一事竟然带动了不少关中的商户移民到闽州,虽说人数不多,但有了先例,将来的移民闽州的商户还会少吗?
李宽没让中产阶级的商户们失望,颁发的商业政策比关中的政策不知好了多少倍,店铺想要开到什么时候就开到什么时候,只要有精力就是一天开满十二个时辰也没人管你。
闽州商业赋税也比关中之地赋税低,闽州的官员对商户态度也比关中之地官员好,楚王依旧还是那个宽厚的楚王。
没有足够钱财购买店铺?
没关系。
找楚王借贷。
啥,借贷要利息,九出十三归的利息还不起?
没关系,楚王府利息不用九出十三归,只有一分利而已。
没钱购买闽州特产了?
没关系,只要有商铺在闽州,可以用商铺抵押,等挣了钱财之后再还不迟。
闽州的商业迎来了一个春天,尽管这个春天只是初春,已经让李宽很满意了。
闽州当地的大户们很不满,看着日益开起来的店铺他们很不满,尽管他们不知道垄断说法,可是他们知道以往没有关中商户入驻闽州的时候,商品的价格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