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狱(1/2)
蓟镇一带,在崇祯皇帝复建的旨意下达之后便开始大军云集,不断有各部官军来来往往,尤其蓟镇旧设镇城,现如今已是车水马龙。
黄得功在良乡之役后叙功第一,时为定西伯的唐通叙功为第二,两人由此而双双晋为侯爵。
在崇祯十七年年中旬的时候,唐通在京师宣胜之后被遣往山海关协守,黄得功被崇祯皇帝平台召见以后亦被委以重任,所部兵马更是被崇祯皇帝金口钦赐为‘虎山营’。
所以在当下的蓟镇一带,各路官军之中数量最多的还是要数黄得功麾下来自滁州、泗州的虎山营。
黄得功充任蓟镇新任总兵官,率领虎山营成为京师以北藩屏,如同刚来到京师勤王时的神武军一样,风光无限。
黄得功到任以后,立即着手在蓟镇城旧址开始建城,起先由于缺少金银支持,崇祯皇帝便是从京师一带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携银五十万两用于建城。
后来土石材料难以购买,黄得功向崇祯皇帝上报决定将周围废弃的屯堡以及烽火望台暂时拆除,用于新蓟镇城的建设。
蓟镇旧有墩台、烽火等三百余处,但均已废弃多年,留之无用,这件事经过内阁大臣的商议之后,由崇祯皇帝亲自点头执行。
事实上,黄得功在受到圣旨之前就已经开始每天和兵士们同甘共苦,奋斗在第一线,圣旨到后更是日夜不停的抢筑建城。
直到现在,总算是将蓟镇城完成了大半。
期间,曾有不少文臣对黄得功不接到圣旨便先行建城的想法有所微词,在朝议上弹劾蓟镇总兵黄得功为军不法,纵容属下搅扰百姓,武夫弄权之事。
崇祯皇帝起初严厉训斥了弹劾的言官,而几日之后,翰林院修撰陈名夏泣血上疏,再次弹劾黄得功不法等十二事,在朝中引起轰动。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能象征性的派遣锦衣卫与东厂缇骑前往蓟镇了解情况,但于此期间,崇祯皇帝并没有解除黄得功的职务,反而明旨慰问,让他不得因此事而对蓟镇事务有所松懈。
缇骑归京之后,由东厂掌刑千户李有成与锦衣卫千户高文彩证实了东林党徒弹劾之事均属子虚乌有。
正朝臣大惊失色之时,内阁辅臣、工部尚书冯铨忽然出列,拿着早就准备好的奏章怒斥东林喜好朋党之争,纠劾东林党陈名夏等十二人陷害忠良。
内阁首辅魏藻德继而出列,言语之中,对陈名夏等人颇有微词,顺带证实了前些时日恰巧在街上撞见陈名夏等人进出春风楼之事。
其后,东厂提督太监王承恩出面说是陈名夏等人在弹劾黄得功之后的前些日便想将家产移往南京,均被东厂人员查获。
如此做派,显然是心中有鬼,不打自招。
崇祯皇帝勃然大怒,当庭下旨将翰林院修撰陈名夏等十二东林文臣革职抄家,为首的陈名夏更是被诛杀三族,厂卫缇骑甚至分批次前往外地拿人以归京成观。
崇祯皇帝事后不肯罢休,严令东西两厂与锦衣卫联手彻查,再次查出东林文臣王立极等八人均有贪赃等不法之事。
相较崇祯年初皇帝滥杀重臣,这次虽然没有几个大官,但影响却更为重大,由此而牵连的士子和基层官员达数百人之众。
京畿一带厂卫遍地横行,大肆捕杀东林党徒,捣毁各个东林党人宣讲教学的书院与隐秘地点,稍有对抗便是抓到大狱之中严刑拷打,屈打成招。
当然了,以上这些颠倒是非的话出自江南复社对朝廷和京师现状的抨击,并非事实。
真正的事实是崇祯皇帝查到陈名夏等人与建奴私通,实际上是受了建奴的授意才会在蓟镇搞事。
所以崇祯皇帝才在震怒之下令厂卫彻查,厂卫得力,一举查获不少京师中不断与建奴有所往来的官员士子。
这些复社士子在江南一带编造名目,称这件发生在崇祯十七年九月中旬的事件为“甲申暮秋冤案”,到处宣扬崇祯皇帝乃桀纣昏君,纵容厂卫鹰犬遍地害人的言论。
崇祯皇帝对此并不在意,不过是一群捏着笔杆子的跳梁小丑而已,自己握着生杀予夺大权,他们又能怎么样。
现在的蓟镇废弃已久,早就不是当初名将戚继光镇守时那样了,黄得功认为想要恢复防卫能力,至少还要半年光景才行。
虎山营的鼎鼎大名许多人都曾听说,冤案之事传出以后,崇祯皇帝对黄得功的信任和包庇之情尽显,更是没有任何人再敢对复设蓟镇之事说三道四。
像是永平府、遵化还有中屯卫的各个文官武将不断来蓟镇城,开始与黄得功送礼寒暄。
对于这些,黄得功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但事后却是将全部礼物交给当地锦衣卫千户,又将送礼的人列成一个名单,一并上交。
且不说锦衣卫对此事如何反应,在重建蓟镇的过程中,黄得功逐渐发现三屯营对蓟镇防戍的重要性,便是上疏建议崇祯皇帝重设三屯总兵一职。
这样一来,也能与蓟镇镇城形成夹角,更容易戍卫京师。
蓟镇城与三屯营旧址相距不过十余里,如此近的距离之下,一般人都不会想朝廷在此地安置一个协守总兵来牵制自己,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也是人人都懂。
黄得功这个奏疏在许多人看来,那是傻子一般的言论,但他却根本没有考虑过这层,全心全意的只是想把蓟镇再建起来。
黄得功实际上和崇祯皇帝想到一起去了,要是三屯营派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