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早朝 3(2/3)
要晚些时候才能生效。虽然镇南将军位比九卿,金良还是觉得这个将军位太小了。按照东汉制度,只有位同公者开府,只有开府才能自行任命属下军官。汉朝将军位比公者有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四大将军之下还有四方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将军,然后镇东、镇西、镇北,其次才轮到金良这个镇南将军。小小的镇南将军远远没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不过金良知道这一天必定不远。金良将早已准备好的表章,呈递给黄门侍郎荀攸,荀攸再递给何太后。
何太后扫视了一眼,是金良对他麾下有功之臣申请加官进爵的表章,既然要依靠他对抗袁绍董卓等人,不好吝于封赏,便命卢植拟定诏书。全部予以封赏。卢植挥笔立就,盖上太后印玺。诏书生效后。张任、张辽、魏续、宋宪、成廉皆为校尉,薛兰、李封、秦谊、陈卫、张宁等人皆为都尉。黄忠的羽林中郎将也得到正式诏书认可,继续就任。夏牟、冯芳的西园校尉职位依然不变,等到了荆州以后再做调整。
袁绍等人受金良举荐得以封侯,一时之间也不好出来反对金良属下的任命,于是乎金良顺利地通过向太后请封,加固了他在并州将士心中的地位。
金良得偿所愿,意得志满地看了看正恭恭敬敬地站在少帝刘辩旁边的黄门侍郎荀攸,又看了看不远处为卢植写诏书磨墨的守宫令荀彧,心里愈加欢喜,这两个王佐之才已经被自己看上了,他们必逃不出自己手心了,定为自己所用,到时自己的皇图霸业就会更容易完成。两汉时期,宫门多油漆成黄色,故称黄门。荀攸这个黄门侍郎便是专门在宫中朝堂之上服侍皇帝的郎官,负责传达诏令以及引导王公大臣觐见皇帝,荀攸原本服侍汉灵帝,汉灵帝死后就服侍少帝刘辩。这黄门侍郎可不同于小黄门,按照汉制,小黄门等宦官只配做杂役,而黄门侍郎则是皇帝的秘书,非学识渊博者不得胜任。可这东汉皇帝多喜欢用宦官来对抗外朝的世家大臣,所以才让宦官势力庞大起来,以至于小黄门都敢诬陷卢植。荀彧担任的守宫令隶属少府,执掌皇室所用纸笔墨及尚书诸财用、封泥,也是饱读诗书之士才能做的事情。无疑这段皇宫生活给荀彧叔侄二人影响甚大,接近中枢,有机会通过各种中央信息传播而了解天下,多年后,荀彧成了战略家,荀攸成了战术家。
荀彧叔侄二人都是王佐之才,荀彧可比汉初的萧何,荀攸可比汉初的张良。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全是司马徽给自己徒弟们打的广告词,刘备两个都得到了却也只能偏安西蜀。荀彧叔侄才是比较接近“得一人可安天下”,曹操得此二人,便能控制占据整个北方。后来虽说天下三分,但东吴领地的人口只有曹魏一半,而蜀汉的人口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司马氏能一统三国,靠得多半是曹操打下的基业。
金良恨不得马上就拉着他们二人,口称:“吾之萧何!吾之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遍寻典籍却找不到萧何的字,只好直呼其名。
金良知道这两人都职守宫中,便想先在私下跟这两个大才谈谈,然后再向太后要人,太后那边对金良可谓言听计从,不会不放人,关键是这两个大才有没有看上自己。在良禽择木的时代,金良总以为自己是梧桐,能够引来凤凰。怎奈何,荀彧二人对金良求才似渴的表情熟视无睹。荀彧站在尚书令卢植身后磨墨,磨起墨来,像是在摸金子,全神贯注。荀攸站在刘辩龙椅旁边,眼观鼻鼻观心,似是一个木偶。
退朝后,金良守在宫门准备迎接二位荀先生,等了半个时辰踪迹皆无。正待金良想去荀彧家里找寻他们二人,却见何太后的心腹宫女在宫中向他招手,黄忠见状并不阻拦。金良便进宫与何太后再度密谈。
何太后要跟金良商议如何骗过董卓、袁绍等人成功逃出洛阳。本来金良就要尽快跟何太后商量此事。怎奈一时之间招揽人才的心思满盈,便忽然忘了要跟何太后谈这么重要的事情。卢植也还没出宫,金良便跟他们二人一起合计。
合计了半个时辰,兵法娴熟的卢植却向来崇尚堂堂正正做人,想不出任何诡计,鸠杀王美人后再无对手的何太后对超出她脑容量的计谋是空白一片,两人都是一筹莫展。
金良看着皇宫的摆设,忽然想起了宋朝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情。便套用那个典故,给何太后出了移花接木之计。这移花接木之计,可骗得董卓、袁绍一时,算是给原先那个劝说何太后和少帝扮作侍女和童子远避荆州的瞒天过海之计做基础。
何太后和卢植听后大喜,就命金良全权负责行那移花接木之计。金良领命,出了崇德殿,找遍了皇宫,寻不到荀彧叔侄的影子。
等到了宫门,金良问起职守在此的黄忠:“汉升,你可曾见荀彧叔侄?”
黄忠稍微算了一下:“大概在一个时辰前。荀彧、荀攸、钟繇、华歆四人结伴而行,匆匆出宫而去。”
吕布一算。那时他正跟何太后、卢植商议该如何顺利出得洛阳城,没想到荀彧叔侄就走掉了。等等,钟繇?!华歆?!这两个曹魏时期的三公,怎么也在这里。
金良稍微想了一下,站在卢植身后的两个尚书郎好像一个姓钟,一个姓华,二人虽然都有一副美髯,但看起来都很年轻,跟历史上那种老谋深算的样子截然不同,金良把注意力都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